时间:2024-05-09
童丽华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意的民族,留下了浩繁的抒情诗篇。经常阅读和鉴赏古诗词,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和传承祖国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那么,如何在古诗词鉴赏复习中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呢?本文将以“访人不遇”主题的诗歌教学为例,试从以下几方面找到解决的路径。
一、教学内容确定要有文化情怀
1.情绪变化的文化表达
从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司马迁“《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以知道,诗词是情绪的表达,而主旨内容大体相似的诗词,其情绪往往具有相似性,借助这种情绪的梳理和把握,我们就能帮助学生读懂一首诗。
2.意象的独特文化气质
意象,庞德认为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诗歌借助主、客相融为一体的形象,构成独特的文化意境。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古诗词的鉴赏自当重在“生心之景,得神之物”。“访人不遇”诗因为重在表现对“友人”风范的追慕,所以在意象的选取上很独特,有鲜明的文化意蕴。
3.访客与被访者形象的文化特征
儒释道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文化根基。儒家追求的生命张扬与佛道向往的生命内敛,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的生命呈现形式,往往不无悖谬地存在同一生命之中。
在“访人不遇”诗中,重在“访”也更重在“不遇”。“访”的是主人的生活,主人的品格风骨、主人的意趣之乐,也“访”出了诗人的品位、态度和人生况味;“不遇”却是全诗的眼,主人的高蹈出世,超凡脱俗的风骨毕现无疑,真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妙;而访者的精神追慕、真实的心理诉求也一览无余。
二、文本拓展要关注文化內涵
1.不期而“遇”的人生况味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访人不遇”诗成为众多诗人的心灵寄托或思想心理的幽微表达,他们“访”的是“心绪”、“访”的是“性情”、“访”的是“放下”。
世界是辩证的,有“访而不遇”,就有“不期而遇”。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欣喜“情如旧”,有他乡遇故旧共话“沧海事”的无限感慨,有科举落第排遣愁绪时人面桃花的美丽“遇见”,有江南落花时节里乱离人间颠沛飘零的无奈与辛酸,有暮雨潇潇江村投宿偶遇绿林豪客的欣喜和激动……
2.补充典故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欣赏古诗词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典故。典故的运用,使诗词的语言凝练,内容丰富,表达含蓄,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但是文化的断层让我们对传统文化不甚了了,也增加了鉴赏古诗词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诗词文本,有针对性地拓展文本,补充典故中的文化知识。
三、结语
古典诗词,是历史云烟的凝聚,是岁月酿成的美酒。每一首诗词,背后都站着一个有人性温度的古人,都讲述着一段五味杂陈的如烟往事。华夏文明成就了古诗词,古诗词也辉映了中华传统文化。请我们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让文化眼光与古诗词来一次美丽的遇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