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的一次课后反思

时间:2024-05-09

杨阳

《逍遥游》是一篇讲思想的文章,对“逍遥”和自由的不同理解与向往,应该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但这篇课文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注重基础,中规中矩地从知人论世到字词探究,再到理解文意,最后小结文言现象,探究主题思想。

上课的时候,我想将学生引向文字、语言、内容和思想的结合处,以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然而,课堂冷场,学生机械地学习,思路闭塞,没有激情,甚至没有笑容……看似顺风顺水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却在学生们点头接受后的淡然目光里,明白了这节课成了一节死课。

这样的探究课堂,真的是学生想要的吗?我认真反思,我做了什吗?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口若悬河地讲,满足于自我抒发与展示,学生们则木然地接受你教的东西,接下来拿出下一节课要学的课本……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现象!我该做些什么?什么叫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增强课堂活力?

文言文,尤其是马上要开设的先秦诸子的课程,一定要跳出“提问字词—翻译重点句—小结文言现象”的三步走模式,摆脱过分注重“言”的桎梏,多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与理解。借助小组探讨的模式,打破文言文固有的教学套路,让学生除了字词之外,进一步探寻人物、思想,通过畅所欲言得到更深刻的收获。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令我深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对于青少年的热切期望和鼓励还在耳边回响,这是少年的责任,更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杨昌济先生,甘为人梯,培育栋梁之材的教育理念,把教书育人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为我们今天的探究之路树立了榜样。

前辈们的呼吁与重托,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都在提醒我们,当今社会要培养的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而应是会思考有思想,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有志青年!

探究课上,思考的不应该仅仅是语文;教育途中,探究的不仅仅是学科本身!“大语文”真的不能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概念,德育也不应只局限于低浅素养的提升。我们应该让境界更高一点,目光更長远一些,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启迪,一个方向!放开束缚,给学生一双思考的翅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