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歌朗读教学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

时间:2024-05-09

张新华 郭海霞

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首选方式就是朗读。所以,才有课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和明确要求,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因此,在诗歌朗读教学实践中,为着提高学生的朗读意愿和优化朗读效果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并强化朗读与理解能力,让诗歌朗读教学入情入境。

一、以“景”造“境”,激趣生情

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认知背景,以使学生的新知学习得以有效启发和有所依靠,是很常见的方式。体现在诗歌朗读教学过程中,这一点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学诗歌《天净沙·秋思》,对于七年级学生——这些绝大多数年龄仅在十二岁左右、人生经历非常简单的孩子——来说,很难真切地体会到诗中所蕴藏的诗人以众多密集的意象所表达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这时,就可以利用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包含有秋风瑟瑟、枝叶飘零、瘦马蹒跚、寒鸦哀鸣、夕阳西下、旅人独行等众多画面构成的景致图,就会因其所创造的情境氛围而较为容易地激发学生对诗情画意的感知,进而在朗读时实现课标有关朗读的“有感情”的要求和目标;否则,教师讲一通有关诗歌创作背景和诗歌蕴含的大道理,如在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下,作者马致远一生漂泊、穷困潦倒一生,所以才会在羁旅途中写下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等,就很难不会因流于说教而无法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欲望了。这种“境”的营造,也可以直接借用已有的视频影像来帮助完成。

二、以“曲”造“境”,深化理解

作为一门以表现为特征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明确的结构性和连续性特点,使得静心专注感受这种艺术形式的人们,会在很短时间内即进入某种哲学意义上的、与这个世界发生唯一联系的时空上的“现在”状态。如听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很多人就会因感受到曲中所流露出的盲艺人的心酸、痛苦和无奈等情绪,而脱离自身的实际存在,进入与感受曲中的“现实”。这一点,为诗歌朗读教学所用,一旦所选乐曲的表现特征与所朗读诗歌的意境高度吻合,也同样会很容易使学生进入类似脱离实际存在的诗歌中的“现实”状态,以实现与诗歌对话、理解诗歌所欲表达的目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会经常选用一些经典乐曲进行伴读,来唤醒学生的感受和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给他们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朗读《乡愁》时,作为伴读曲,我选择了贾鹏芳的二胡曲专辑《Far away 遥》的《睡莲》曲,这主要是因为该曲中所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伤感又深沉、委婉且缠绵,与余光中诗中所表达出的对祖国的恋恋不舍地情怀极为匹配,而该曲极强的表现力又能够很好地打动学生的感情,从而在移情中顺利地实现对所朗读诗歌含义的理解。

三、自录自评,持久强化朗读意愿

学生愿意朗读、爱上朗读,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朗读中的乐趣,用学生的最为直接的话说就是“好玩”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朗读的价值。例如,学生在听取他人朗读,以及自然听取自己朗读或录音朗读的过程中会有发现,听取他人和自我朗读的声音与听取自我录音朗读的声音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在带给学生一定困惑并自发质疑的同时,也会带给学生一定的乐趣。而一旦学生知道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者的声波传输通道不同,前者依靠空气传播,后者通过头骨传播),就会急切地想进行亲自验证,并乐此不疲。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如通过体味与感受朗诵大家的朗读之美,来强化学生的朗读意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录音设备充足、技术可控的情况下,也会鼓励学生进行自录自评与自录他评,由学生在“自娱自乐”之后,在自我的对照检查以及来自同学的评论中去发现问题,如读音的矫正、句读的选择、声调的高低处理、情感的收放抒发等。这样,学生就会因朗读实操的具体性而极大的激发朗读的持久意愿,包括对自我朗读纠错的积极改进、对他人品评不足的虚心接受等。自然,经过这样一個过程,学生的朗读技能提升也会水涨船高、水到渠成。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意愿和兴趣;而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受所读诗文的思想意蕴的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将朗读意识从自我满足的现状中提升一个层级而进入创造性朗读和个性朗读的境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