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钱红梅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在质疑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教学《军神》(苏教版第五册)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快学完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军神》,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课文写的是刘伯承,为什么要称他是“军神”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一起来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刘伯承元帅手术时不打麻醉药,你们做过不打麻醉药或打了麻醉药的手术吗?
生1:有一次,我嘴里生出个大血泡,连饭也不能吃,妈妈就用针把血泡挑破了,我痛得直叫唤。
生2:今年夏天,我脚上扎了一根刺,奶奶好不容易才把它挑出来,我疼得半天不敢下地。
生3:上个星期天,我不小心碰破了头,医生没给我打麻醉药,缝了一针,我眼泪都快哭干了。
生4:我因为骨折做过手术,手术时倒不觉得疼,可麻药药性一过,我疼得又哭又叫。
师:刘伯承在手术中没打麻醉药忍受了72刀,和我们比一比,你想说点什么?
生5:他真不是一般的人,他是“神”。
生6:不对,他和我们一样,也是凡人,但是他有钢铁般的意志!
……
评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并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把自己的经历与之对照,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换位思考,也就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钻心的疼痛,這样一来对刘伯承的认识也就很自然地达到了“军神”的高度。
在教学中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完全打开思维的“闸门”,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课堂因此充满了自主学习的活力与灵性,教学也就十分有效。
案例二:
我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第十二册)一课伊始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读了《山谷中的谜底》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山谷中有什么谜?
生2:山谷中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生3: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人揭开的?怎么揭开的?
……
师: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走进山谷,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开始吧!
……
师:老师发现,大家读书都很认真,相信问题也一定解决了!
生1:山谷中的谜底是两个旅行者发现的。
生2:这个谜就是“为什么山谷西坡长满了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个谜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生3:造成这一景观的原因是东坡的雪总是比西坡的雪大。
生4:我来补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雪松有它自身特殊的本领。
生5:是向下弯曲,及时反弹的本领,那些杂树却没有这种本领。
……
评析:
教学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大家围绕课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从而解决问题。之后,大家各抒己见,都从文中找到了答案。
面对这样精彩的回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我想,这样鲜活灵动的课堂与学生们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质疑”与“解疑”的交流、碰撞中,学生不仅仅解决了问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更激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极大兴趣。
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在课堂开始,可以在课堂中间,亦可以在课堂结尾,甚至可以在课前乃至课后。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那么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如果能在预习时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研究,这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及争论的欲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