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道家风与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4-04-24

我们跟西洋人想法是不同的,我们的文化跟他们的起点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在哪里?在社会秩序上,我们强调“家”的责任。中国人这个“家”不要把它想得太小,用我们现在的概念来讲这个家,好像只是你我夫妻两个人的小家庭;其实中国人讲家教、家风、家道,我们讲的“家”是一个很大的“家”。如果在西周的时候谈“家”的概念,那时所谓的“家”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不能称之为“家”;有名有姓的才能称“家”,都是贵族。早期的“家”是贵族,他们有一种责任感,他们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都有一种责任感。假如我们回到西周,可以说大多数的老百姓,一般平民老百姓是不参与政治的。只有国人,就是成为一个“国”的人,他才参与政治。除了国人以外,其他不在国内居住的,叫“野人”。野人并不是很野蛮,而是你是在野之人,郊野之人,你是种田、种地,从事生产的人。所以我们讲的“家”,是自古以来有承担家国责任的团体。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像齐家以后就可以治国。各位今天回去把小孩子养好了,父母养好了你就可以治国了吗?这中间有很大差距。在古代没有太大差距,因为你的“家”是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体系要运作是靠这些士大夫运作的,实际上家、国很难分割。所以他只要懂得齐家,他就可以治国。我们在读古代文化时,就必须了解到很多概念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假如我们纯读书而不去了解时代,就会有很多误解。曾经有一位笔名叫“鹿桥”的作家写了一本小说,书名叫《未央歌》,故事是写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青年学生们,后来这个作者开始思考“齐家”这个问题,他感觉在这个齐家治国中间少掉了一环,社会责任在哪里?他认为在齐家、治国中间还有一个社会责任,当然这是我们用现代观念来看古代理论,可能是有这个必要。

我父亲从小告诉我,“慈悲生祸害”。因为我们对人太好了,有时我们不敢去指责别人,都接受他、包容他,这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个性,让他不知好歹,最后影响到社会。我从小记得有个故事“周处除三害”,我常在想周处真的是一个坏人吗?他会转变成一个好人吗?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一个坏人真的会一念间转变成好人吗?后来我发现原来周处的父亲周鲂是鄱阳的太守,原来周处是“官二代”,所以在他出生以后,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做法,没有人去批评他,所以周处就为所欲为。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个长者指正了他,他马上就觉醒到自己做的不对,所以他就修正和改进。“慈悲生祸害”不是讲人不要慈悲,而是说有时我们不去纠正别人也是慈悲。所以我觉得父母对子女要去纠正,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如何纠正才是正确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我跟很多朋友们谈过家教问题,家教问题第一个要了解到,子女不是你的问题,子女是你的缘分,而你是子女的问题。我们常常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想让他快一点长大,你会觉得他笨,他怎么不懂,你会觉得子女知道我教给你的,我打你的,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但是这些都是用“我”的观点来出发,用父母的观念造成伤害。所以常常在所有的作为当中,我们成为子女的问题。

我们谈家风家教问题,主要是谈家训,家训开启家风,以这种规范会产生一种风气,这个风气基本上不是你自己可以感觉到的,而是外人可以感觉到。所以家风是很多外面人说的,某某人的家风很好。家风是别人说的,因为别人感受到的。我们自己的家庭必须要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运作,必须要有家教。家风、家教、家训,是在教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啊!整个中华文化所谈的也就是这一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下来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做人”,你才从生物变成了“人物”。这就是我们文化里一再强调的,所谓家风、家教、家道这些全部都是在讲,要如何做人的问题。

刚刚讲到慈悲生祸害,还有一个“方便出下流”。我们想到做人做事部分,会想到对别人好一点,让别人方便一点。这话题,让我想到明朝商帮中最有名的晋商故事。一年大旱,这些晋商施粥救济贫困百姓。其中一个晋商说,我现在家里要盖一个戏台,需要招募很多工人,只要没有饭吃的朋友,或者是谁愿意搬一块砖,都可以来这里帮助我盖这个戏台,他用这种方法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时全国大旱两年,他的戏台就盖了两年,等到大旱结束,他的戏台也不盖了,这是最高明的行善行为。这位晋商没有说我在行善,可他也不让你随便受惠,而是让你受惠还觉得这是一种自我的尊重,这很重要。所以家庭文化的传承,就是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意识形态。

做人最重要的是“待人接物”,这是一切的根本。不要让你的孩子只知道拼命读书。并不是你的孩子懂多少,比别人优秀多少,他就一定成功,而是你的孩子一走出来,走到别人面前,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他,他必然不会太差。假如你走到别人面前,就能够让别人先接受你这个人,别人自然会再来了解你的才华,你才有成功的机会;而不是走到哪里,有一大堆头衔,可是别人不想跟你有任何互动。

家道靠传承,所以要慎选朋友和家庭成员。相处上最重要的是要观念相同,如果是不相同观念的人在一起生活,必须要有一个相同的概念,就是“我愿意接受不同的观念”。家教所有东西都是讲做人,我们在家不会做人,出外就有人跟你讲“法”。

我们在家学的是“礼”。有人问过我,“礼”这个字不也是“法”吗?因为它也是规矩嘛。我说没有错。“礼”也是“法”。古代常常礼、法一起通说。“礼”是内心的规范,而“法”是不管你认不认定,都不能逾越的界限。所以我们在家里教孩子要有一种规矩,这个规矩是“礼”,懂得待人接物的“礼”,你在外面才不会有人跟你讲“法”,这叫自我约束。

我父亲的诗词非常好,他有几句诗词让我很感慨。“一个蒲团消业力,十方世界作丛林。”中国文人讲要静心,这个“静”才是一切的力量。后来他又写过一首诗,其中“开帘吩咐闲风雨,为洗天衢万丈尘。”这两句话讲完了我父亲一生的志向,从他出生到他过世,他一生都在做这件事,“为洗天衢万丈尘”,让我们这个民族,让我们中国读书人能够拨开心中和眼中的尘埃,真正看到自己的文化之美,重新建立我们民族的自信。这句话有很大的气派,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文化。

经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和《古文观止》的启蒙,奠定了我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父亲还让我背《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对我影响很大。中国文字之美,就是这个汉魏六朝的骈体文,这种对仗格式的写法我觉得最美。很多人开车会唱歌,我开车最喜欢的是背《滕王阁序》。我父亲给我种下了中华文字的种子。

做父母的人,希望你的孩子将来会记得你,并不是记得你教给他什么东西,而是记得你跟他在一起做过什么事情,所以陪伴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花时间给自己的孩子,让他能有产生回忆的陪伴,有回忆基础的陪伴。在我的这一生中,虽然我父亲忙得不得了,可是只要是我重要的生命阶段,他都会陪着我。我小学考初中他陪我去考,顶着大太阳;初中考高中,他陪着我;高中考大学,他也陪我。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他没有缺席。

我跟各位谈家教,家教身教第一,言教其次。你只用言语教小孩子,一点都没有用。你让小孩子要做到的每一件事情必须自己做到。所以我常常说,中国的语言太棒了!我们讲说话,“说”跟“话”是两回事。讲话这个“话”只是舌头的事情,“说”是不一样的,说的东西是要兑现的,要言行一致,你的说才是有力量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在语言里说:走,我们去看看他怎么“说”。我们是看他怎么“说”,因为说,是“言”字旁加上“兑”现的“兑”字,说是要兑现的。我希望我的“说”可以让你看到,我是言行一致的人。因为这样的“说”才是说,才有力量,否则你只是讲讲话而已。

我一辈子都在听父亲“说”,他的“说”是有力量的,因为他都做到了。我从小背朱子治家格言。朱伯庐先生临终讲了一句话,“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让我非常敬佩。把每一个中国读书人想要了解的都讲完了,“学问在性命”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讲的,我们每一个中国读书人想要了解的,何为性?何为命?

最后,我把纪伯伦先生的一首诗《孩子》重新翻译一遍供大家参考。他说,子女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为了自我延续而创造出来的。这句话很有哲理,你仔细想想,你的子女是你的吗?他是借你这条路走过而已,他们有他们的使命,不是你可以左右的。这是我的翻译,可能与别人略有不同,特别与大家分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