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前演讲”活动的探索

时间:2024-05-09

吴俊芳

多年的语文传统教学,语文教师多认为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只有多读多写,结果忽视了读、写、听、说的全面发展。同时,长期以来,对语文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以说是既无明确的目标,又没有一定的体系,自然,这方面的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事实上,语文的读、写、听、说四者之间是联系紧密的,读写是听说的规范,聽说是读写的基础,它们之间在接收与发表中的规律性是一致的,读写听说都受大脑思维的控制,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何让学生学会听说,怎样帮助他们说得规范,可以从七年级开始尝试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演讲”既能让学生学会听说,还能帮助学生成功地写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总之,“课前三分钟演讲”能达到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效果。

一、“课前演讲”的方法

(一)“课前演讲”的基本模式。

首先,每次语文课前,先由一位学生单独发言,限时3分钟左右,再由另两位学生分别评价。整个过程都要教师引导,共花5分钟左右。其次,学生发言一律用普通话,并按座次顺序进行,每个学生每学期可有2次以上训练机会。

(二)“课前演讲”的基本要求。

用普通话表述和朗读,语言有的条理性、准确性、连贯性、简洁性、灵活性,加强胆量、勇气、自信的培养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三)“课前演讲”的基本内容。

已经背会的摘抄的美文,自己的随笔, 校园或班内的大事评议,自我介绍,各地新闻,名人名言,知识介绍,童话故事,趣味笑话,等等。

二、“课前演讲”的训练过程

首先,七年级训练从自我介绍开始。教师提出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点、缺点、习惯、理想等不同方面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课前写好发言稿。第一学期上课发言时允许参考讲稿,进入二学期后学生仍可以在课前作好准备但上课发言时必须脱稿,到了八、九年级则重点训练学生即兴发言或组织学生论辩。

其次,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决定性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先判断别人说得怎样,再想想好在哪里,差在何处,然后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好,为什么差。由最初印象人手,让学生在“听”中“想”,在“想”中“听”,从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由浅人深。

三、“课前演讲”的综合训练效果

第一,对演讲者而言,它要求发言者组织语言迅速,表情达意准确。因此,学生为了尽量圆满地完成每次的任务,达到认定的目标,就会去广泛地搜集材料,时时留心听、留心看、留心找,然后还要对拥有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中心,再选用较为准确、生动的语言,力争条理清楚,上下贯通,内容和感情符合实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在学生观察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时,引导学生养成捕捉生活细节的习惯,与他人、他事、他物、他景联系起来,生发联想,在头脑中构成广阔的生活画面,使观察的层次更上一层。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归纳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然就得到了训练和加强。

第二,对听话者来说,在听人家发言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力求听明白,听准确。随着发言者语言的进展,思索各语句、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发言内容的重点,抓住关键之所在。努力分析某些隐藏在语句结构底层的真实意义,即分析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听清了别人的看法或评论,就能帮助学生自己提高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同时,每次听别人的发言,还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两条可供写作的素材,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第三,“课前演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强化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启发和自己的主动思考,发现并提出一些疑问,以此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听”与“说”中由此及彼地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逐渐学会思考的方法,学生思考问题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也必然大大增强。

“课前演讲”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使之成长,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进行探索创新。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