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彭光富
一、鲁迅小说看客情况概述
鲁迅在小说中对看客形象的塑造可谓“颇着笔墨”,其重要小说《呐喊》《彷徨》共收入的25篇作品,有看客形象的就有13篇,超半数以上,出现频率远远高于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形象系列。
在这些文章中,看客形象虽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但看客形象的反复出现却让人有足够的理由予以关注。看客们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时仅作为背景和主要人物生存环境出现,但鲁迅对他们的塑造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
鲁迅既然花如此大篇幅来塑造看客形象,必定有其良苦用心,看客形象其实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正如钱理群、王得后所言:“凝结着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关系、人际关系及人生价值、命运最深刻的观察与把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透过对看客形象的认识和分析,挖掘作者的写作初衷。况且,一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并不仅限于当时的时空,还在与作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分析好这些看客形象也可以对今天的社会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影响价值。
二、鲁迅小说看客类型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从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来看,大抵有两类:“一类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不同阶层的统治者及其帮凶;一类是被统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层民众”。统治者这一类的看客在小说中有的行为凶残,视下层民众如草芥,如,《阿Q正传》中把阿Q作为自己政绩的牺牲品的把总、《示众》里面黄肌瘦的巡警等;被统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层民众,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老者,有中青年,有小孩,他们当中有的自命不凡但往往是被人蹂躏的对象,喜欢看别人的热闹也是被别人当做笑料,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风波》中的七斤,等等。
不管是作为统治者类型的看客还是作为被统治的下层民众看客,他們的身份地位虽然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冷漠、麻木、愚昧、精神空虚。看客在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看客的冷漠、麻木、愚昧、精神空虚等心理特征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心中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有着相当的稳定性。因此,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固然反映了作者深切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社会、对文化一种基本的价值态度,但也隐藏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看客形象、意义分析
鲁迅先生如此大篇幅来塑造看客,其良苦用心到底是什么呢?在此以《祝福》的部分课堂实录为例,挖掘作者的良苦用心。
师: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元凶?
生:是封建礼教。
师:我来补充点有关封建礼教的知识。在宋之后的社会中,女人除了一般的礼教束缚,还受到“三权”束缚:神权、族权、夫权。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单祥林嫂,在那个时代的任何女人都可能变成“祥林嫂”,一旦碰触到了封建礼教,都会被杀。那么,封建礼教派谁来杀人?帮凶是谁?
生:“我”、柳妈、鲁镇百姓等人。
师:有什么证据证明他们是帮凶呢?
生:感觉是这样,证据就找不到。
师:既然找不到,我来帮大家找(出示幻灯片):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地问。我的回答:“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一个说不清楚,更加坚定了祥林嫂所信奉的人死之后有魂灵的信念——显然祥林嫂的死与“我”脱不了干系。
生:“我”对祥林嫂的冷漠麻木间接造成了她的死亡。“我”是杀死祥林嫂的帮凶。
师:那么鲁镇的老百姓呢?他们对于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
生:我觉得鲁镇人们对于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
师:鲁迅先生说他“揭出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是将国民的劣根性公之于众,决心让国民自己去品咂,去反思,并热切希望国民从他的呐喊声中去领会,去日三省身,去洗心革面,鲁迅先生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沉睡已久的民众。同学们,现在明白鲁迅塑造看客的良苦用心了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