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林晓
文章的美感非朗读无以体会到其中的妙趣。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朗读以至成诵,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首先是整体感知。据说是黄庭坚的一首小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还需急思量。”学生诵读之前,先应该对作品潜心思考,认真揣摩作品,务求对作品有整体上的理解和感悟,这时老师应该闪到一边,就像一盘精美菜肴,放在学生的眼前,任何的讲解在品尝面前都显得徒劳,学生细细的品尝,最好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再小声地读作品,边读边琢磨,反复捉摸不出的地方,暂且放过,在对作品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再回过头,咀嚼那些筋头巴脑。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这篇文章酣畅淋漓,轻重缓急,恰到好处,犹如一曲震人心魄的交响乐。当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勾勒出大体思路的时候,再读文章,苏洵对六国的痛惜,自然会流露出来,这时候教师再补充时代背景,学生明晓苏洵此文目的不是叹史,更主要的目的是鉴今,学生会进一步品味出苏洵警告当权者、忧心国事的情怀。这时候诵读文章语气中,自然而然多了些忧虑。
其次是咀嚼细节。这个环节,重在学生个体展示,个人在诵读中的感受。下面以“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来说明。这一小节写祖辈父辈的“得之难”,和子孙的“失之易”,鲜明的对比来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学生如果能够分析出结构,在读的时候,眼前显现的是先辈们创业的艰难,语速相对缓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重音应加在“暴”“斩”“尺寸”上,而“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充满了痛惜之情,如弃草芥,基本可以一字一顿。“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运用夸张的修辞,充满了对子孙的嘲弄,语速加快,重音加在“今日”“明日”“一夕”“起视”“又至”。品味细节,学生思维之间不断碰撞,自然能品味到精妙。
在诵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几点:一、古诗文及囿于学生阅历难以理解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今“度”古,以古“化”今,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有效诵读的背景材料不应过早的展示给学生,学生能从文本中能品味出的,就引导他们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二、齐读的效果远远比不上学生自己的品读,学生教师的示范读效果来得好,真正的朗读应该是个性的,需要用心去悟的,课堂上的齐读追求了热闹,抹杀了个性,是不足取的。
总之,朗读应该理解为基础,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全凭心意用功夫”,在朗朗书声中,提升自我,安顿人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