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4-05-09

帅起议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学生课外不固定学习时间日益增多。但是,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

作为语文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语文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为此,语文教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十分必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共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体谅他们学习语文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汉语作为母语,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听说能力很强,但很难轻松自如地掌握读写能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三、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该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有可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时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有效的能力发展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场地,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

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县城一级的中小学,所面临的问题是,班额普遍较大,无法兼顾全体。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语文课是语言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让学生“悟”语文,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