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幻想坚固真实

时间:2024-05-09

夏芬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大多数学生怕作文,作文课上冥思苦想,最终用“假”“大”“空”来编故事,凑字数完成任务。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再让他们幻想,肯定会吹得“海阔天空”,就会虚成“空中楼阁”了。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语文教师往往回避了写作中对学生进行“幻想”的教学,认为少了些“瞎想”就会使学生的文章离真实更近。但是,这显然是不对的。

幻想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它来源于真实。幻想的土壤就是真实,没有一种幻想是凭空产生,不依靠任何真实的。越是精彩的幻想作品,就越是需要真实的细节。学生不可以没有幻想,没有幻想的人生是不精彩的,因为幻想是创造的萌芽,但也不能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真实,哪些幻想可以变成真实,哪些幻想可以为真实增色,然后在写作中运用幻想的力量将真实坚固。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幻想的能力

1.想象、幻想形象。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对于清朝留学生的发式,可以不运用图片来展示,而是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写来想象、幻想这样的形象,理解鲁迅借此描写所要表达的嘲讽。

2.想象、幻想场景。在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中,有一处因海伦不能理解“爱”,安妮?莎莉文对她教育的场景描述。“爱”是抽象的概念,很难让一个既瞎又聋的孩子懂得。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幻想,如果让学生来教,学生会怎么教?通过这个想象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海伦的艰难和沙莉文的伟大。

3.想象、幻想内心。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有一个片段,记叙了阿长为“我”买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后,“我”当时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幻想“我”曾经因对《山海经》的渴望有过哪些举动,借此让学生明白“我”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应的原因。

二、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让学生学习幻想的运用

很多时候,学生想要幻想,但往往不懂得如何更恰当地进行幻想。其实他们所学的文人佳作,就是他们用来模仿学习的最好范本。

鲁迅在《雪》一文的开篇中,对江南的雪有过一段描写:“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这是作者对记忆当中模糊了的江南冬天的描写,在这里正是通过幻想的展开,使得所写冬景更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鲁迅含蓄的笔触没有直白地加以表达,但短短的一处幻想,既不破坏笔调的和谐,又表达了作者所需要传达的思想。真是眼前一段幻想,心中一份思想。

三、写作训练中,让学生明确幻想的原则

幻想有时虽然天马行空,神奇而又浪漫,但幻想绝不是胡编乱造,空穴来风。所以,运用幻想写作时就必须遵循应有的原则。

1.形象地创造有生活基础的原型。要知道,无论是童话世界中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还是科幻世界中的“安凡达”,都不是凭空想象的,他们都是生活原型的再创造。

2.幻想的产生要有合理的情境设计。鲁迅之所以会产生对江南冬天的幻想是借助于模糊的记忆,辛弃疾之所以会产生对沙场的幻想是借助于迷蒙的醉意,他们的幻想都“事出有因”。

英国作家莱辛说:缺乏幻想的学者只能是一个好的流动图书馆和活的参考书,他只掌握知识,但不会创造。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幻想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合理地使用幻想,让他们在幻想的境界中更清晰眼前的世界,更坚实脚下的道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