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时间:2024-05-09

袁平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传统非常强调诵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与理解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形象地说明了朗读与写作的关联。400多年前,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顾宪成撰写的著名对联,到现在还家喻户晓,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学子们的吟诵之音交织齐鸣的境界,天人合一,很是令人神往。也许是迫于考试的压力,或认识上的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神采飞扬、声神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里渐渐地消失。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而身体力行,殚精竭虑。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当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撰文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代就出现了很多苦读的范例,头悬梁,针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真可谓可歌可泣。

首先,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才能领悟,而不是在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其次,朗读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读书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头脑中没有什么信息,那么,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以前背过的东西,在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就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真是经验之谈。

第三,朗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生对诗词文章大声朗诵,从中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然,朗读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二、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也是语文教学所承载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增加语感。

(一)范读引路。即教师领读示范或者听录音,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范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法”。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展现在学生眼前。朗读时,不仅要注意停顿、语速、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应该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多读几遍,自然能读出味来。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的能力。学生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好,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将对该项活动表现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三)读悟结合,相互促进。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这样,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总之,只要能抓住并高度重视朗读这个语文教学中的突破口,就能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