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拓展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2024-05-09

俞海燕

时尚宠儿拓展教学,在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确引领了语文教学的一派风潮,在诸多课种上,无一例外地被施教者热衷呈现。施教者也希望通过此举培养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走向生活、走近其他学科、走进更广阔天地的目标。这种做法,体现出了施教者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和积极探索,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慰人心的事情。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比如,有人匆匆忙忙、走马看花地肢解完课文,就立马进入所谓的拓展;又如,有人逢课必拓展,手段多种多样,繁多复杂,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不知“哪里”。可惜这些拓展的意义不大,甚至有些拓展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根。正确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拓展离不开对教材的解析

曾经有学者将教师喻为“导游”,在拓展教学这块领域,亦不妨将教材喻为“景点”,那么拓展就自然类似于景点的“传说逸闻”了。游客游玩景点,却在高谈阔论的导游大谈特谈传说逸闻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真正的景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的痛。而教师其实也在扮演同样的角色,精心策划,妥善安排,却把学生领进了学习语文的死胡同。学生阅读文本的宝贵时间被挤去,随后机械化地随着教师做着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拓展。

语文课“真正的拓展”应该有个基础,这个基础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教材本身。教师应该树立拓展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为必备前提的思想,要充分尊重文本,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读文本,研讨文本,走进文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材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中心内容、思想情感、文本空白等方面多角度地切入文本,再走出文本,从而进行有效的拓展活动。那些谈化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形式的拓展”,即使样子漂亮,即使热闹有趣,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二、教师是拓展的总设计者

“语文学习只有拓展到生活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语文教学的拓展是必然的,但不少教师片面且机械地理解了这个理念。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为拓展而拓展,把拓展当成“招牌菜”,惟恐语文课堂改革的筵席上缺了它,被“美食评委”会举红牌判其为陈旧菜型,最后清除于美味的行列。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即使一节课时间再紧,也必定要安排仅有的几分钟“拓展”来装饰,这便导致许多拓展内容都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缺少整合等不良现象。

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是要求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师生的每一个活动之中的,决不是摆摆样子。在这其中,作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担当着拓展教学总设计的重要任务。要把一堂课上得富含生机,要使学生的思维真正由小课堂走入大课堂,而又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准备工作要做充分。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材作出认真且深刻的解析对拓展后可能会出现的课堂效应做出科学的估计并设计好对应的引导措施。

(二)适时适度点拨。在学生的拓展实践中做适当的点拨,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既拓展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善于总结以待创新。拓展教学是充满智慧的,创新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以期自己的指导水平得以提高。

三、让拓展成为一种习惯

其实拓展的表现形式,不仅受课型、教法等的制约,更主要的是受到学生的制约。这固然要求课堂之上,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平等一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拓展中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课后的时间自己养成拓展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开专题课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使学生习惯课后补充搜集,将课堂的拓展延伸到课外。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长期才能见到成效的,不能操之过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