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追问

时间:2024-05-09

孙新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反思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答问环节的处理,很多时候让人总感到简单、划一。往往是师问生答,点到为止。就某一个问题, 老师一般会请三四位同学起来回答,期间老师担当传声筒的作用,用比较响亮的声音重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不少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回答得很好! ”“不错, 但还不够完整! ”直至这一讨论环节结束, 几乎没有看到老师对此有过什么补充和矫正。这一过程中,学习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徘徊,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奇,效率不高。假使,在这一环节,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追问,将使阅读有深度,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构建有效的追问呢?

首先,有效的追问,它应该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解答出彩为止。

其次,有效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有效追问的最好时机是什么呢?

1、在缺乏思考处追问。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思考问题借鉴别人的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理解?”“你是如何认识的?”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2、在欠缺深度处追问。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3、在产生歧异处追问。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4、在生成感悟处追问。我们在阅读贝克特的荒诞剧剧本《等待戈多》时,我们当然需要这样的提问:剧中的人物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是怎样的两个人?他们所苦苦等待的戈多可能是谁?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无聊言行?但只有诸如此类的提问是不够的,接着我们还应该这样去追问:我们自己有过无聊的时候吗?文本语言的意义向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对此做多元解读,然而无论是何种解读,能与学生个体产生情感共鸣,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5、在缺少整合处追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概括性的。他们或许能零星地得出一些理解和感悟,但却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将这些理解和感悟高屋建瓴地总结、概括、整合起来。而此时教师如能给以恰当有效的追问,相信定能将学生散乱的思维扭成一股紧密的绳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三,分散设问难点是有效追问的保证。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这是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于追问效益而言也极为重要,有效性追问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新局面。

“玉不琢,不成器。”打磨一堂好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打磨出一堂有效的好课必须仔细地去雕琢、去打磨。只有我们在备课、听课、上课中不断追问课堂、剖析课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