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陶承林 王蕙
其实,中学文言文教学就是为学生搭建好一个与古人、古代语言艺术、古代文化对话的平台,让文本作者的过去“视界”与领会者主体现在的“视界”相融合。其中,一个‘突破口,一个‘聚焦点是组织好一个教学过程的两个关键问题。(钱梦龙)笔者认为古文教学中对“古”的认识和赏析就是最好的“突破口”。如何让其文化底韵渗透给学生加以咀嚼、消化呢?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
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古代的诗歌、散文就是积累传统文化,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要真正读懂古代诗文就非常困难。古代诗文中经常会写到松、竹、梅、菊,它们有特殊的意义。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菊?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了解菊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于是,松就有了坚韧的品格。松竹是君子的象征。陶渊明辞官不做,他是高尚的,是坚贞的,他是君子。所以,他才特别关注园子里的松、菊。学生如果能读出这些含义,才能真正理解陶渊明。同样,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也要让学生积累牡丹、莲的文化内涵,为什么“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诗名句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此,牡丹的富贵收到人民的喜爱。周敦颐独爱莲,莲就有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化内涵。学生自然也从中受到熏陶,品格变得高洁。
二、让学生积淀人文精神
不错,语文是工具,但这个工具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是用来传递优秀文化的,是用来陶冶情操的,是用来感悟生命的。文言教学不能呆板地立足于文本的咀嚼,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以为,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人的文明”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怀他人的求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欣赏文学的求美精神,就要突出语言的生命内涵,突出学生对生命和情感的体验。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就要使文言教学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曾阅读过著名教育专家刘凤玲老师教授《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萌生敬意,稍加修改如法炮制竟也收到良效。豁然开朗之余顿觉文本中人文美俯拾皆是!譬如太守的形象。课文里的太守很快乐,他为什么快乐呢?要使学生体验到太守的乐,就要引导他们认识太守,感悟太守。我就设计了一个给太守打分的活动,试图为学生认识太守打开一个窗口。学生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他们边读边思边辩论。读书、思考、辩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学生对欧阳修的爱民思想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尽管学生对欧阳修的认识未必到位,但是他们能透过语言发现欧阳修的爱民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难能可贵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首先把学生对生命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和生命的对话,自己感悟出丰富多彩的生命意义,而不是教师的理性灌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