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景物的鉴赏

时间:2024-05-09

贾科菊

古典诗歌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历年高考试卷中,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散文或小说阅读,关于“景物”的鉴赏都会涉及到。下面将“景物”考查盘点一下,以供参考。

一、景物“意境”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这段描写的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常见意境术语: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

二、景物“技巧”型

景物描写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修辞类:比喻、比拟、夸张、借代,主要作用为生动形象;排比、反复、反问,主要作用为加强气势;对比,作用为突出强调;设问,作用为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对偶(叠词),作用为对仗工整,音节和谐;等等。

②表现手法类:渲染、铺垫、烘托、衬托、反写、联想、想象和象征等。

③多种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空间结合(上下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这样使景物有层次感)、正面侧面结合。

④大处着墨,工笔细描。如果景物描写起笔是从宏大的景物开始的,如,从天、山这样的景物,这就叫大处着墨。如果对细微处细致刻画,这就叫工笔细描。

⑤景物的色彩。写景物一般都要涉及到色彩,鉴赏时要对此作出点评。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或运用何种修辞?②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或技巧?从表达效果方面进行赏析。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作品分析。③分析选用这种或几种技巧的好处和作用。④这种技巧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2,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问题: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及近,再由上而下地写景。

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具体分析略。)

例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①按照总分的顺序,先总写荷塘,再分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采用定点观察、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静态后动态,形、味、色、声俱全。

②运用叠音词。

③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景物“作用”型

包括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其作用是: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命运;⑤深化主旨(深化小说主题);⑥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⑦象征和暗示(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

环境类鉴赏题目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例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整首诗中起到何种作用?(柳永《雨霖铃》)

①暗示出离别的主旨,并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

②渲染了悲凉沉郁的气氛,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为下文表达离别忧伤之情作铺垫。

例5,请指出小说《晚秋》(埃·格林)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运用反衬、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瓦萨卡沮丧、自卑的心境。

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写主人公瓦萨卡的处境艰难做铺垫。

④点明主人公心情烦闷,与后文心情“轻松,如释重负”形成对照,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⑤照应题目,与结尾呼应,使作品结构完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