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金若需点石,你便是

时间:2024-05-09

王维娜

地平线,一个仪式的终结,另一个希望的开始。暑期语文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名单上的汇报课,其中有一节是二高孟建文老师的《西地平线上》。想起之前的说课环节,外国小说《半张纸》在他的演绎下,由晦涩枯燥到情趣顿生,将一个人的一生精巧地浓缩到一张纸上,而且饱含生命的情感。

“同学们,下面我们这样啊,等一下,我不会让你们回答问题,你们知道就可以自己说,自己起来说,不用担心的。”干净利落的交流,是和陌生学生沟通的最好方式,听着旁边老师对孟老师的认可,我的遐想就此终止。

“我这个是刚刚借来的,而且还是和一个女老师借的,而且还是粉红色的。”孟老师带着一口诸暨味道的普通话,黑而精瘦,那个粉色的扩音器还真是起到了缓和气氛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课就这样开始了。

情节的导入是这样的,孟老师先请学生做一个填空题:这个人很(西北)。师:当你们看到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极短的沉默之后,学生开始说了。生1:这个人很豪爽。生2:这个人是个粗犷的人。生3:他是个外地人。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为控制时间,孟老师作结,以多媒体的方式。随着孟老师的引导,投影上出现了具有西北特色的图片:沙漠、骆驼、荒原、草原。师:西北,是个方位名词,“而世界上最大的形容词就是名词”,举例说明,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接着,投影为学生展示了学习目标和作者,孟老师要求学生齐读,之后强调已标注的重点内容:西部小说家,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最后一个匈奴》,创作风格为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然后是梳理课文第一步,理:快速浏览全文,标清小节号。同时思考:最能概括全文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语句是什么?1.作者描绘了那三轮落日?2.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孟老师小结并呈现答案:1.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2.高原落日、荒原落日、草原落日。3.雄伟、大美。

之后,进入第二环节,品:精读细读课文。思考:

第一轮落日:定西高原落日。1.换定语。你是一轮( )的落日。2.论理由。学生回答:血红美丽安逸。学生回答过,短暂沉静后,老师没有僵住,而是提前呈现,文本细读示范:在苍茫的远方,一轮勒勒车的轮子。以整体入手:把落日比作轮子圆;从局部入手:勒勒车与三轮车是否可替换?不可,体现民族地域性,轮大车小,是作者出生地独有,体现他不自觉地表现地域特色。血红与鲜红的区别,血红色泽上更浓重;停驻与悬挂的不同,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前者更有依恋感。分析2-5节,……在那里,它没有光焰……春联,……它悬挂……托扶……它继续依恋,注视……或者说不愿离去……正注视着它的我们。师:品“春联”“托扶”“注视”这三个词语,或者说其中一个。生1:我说“托扶”这个词,我觉得它脆弱,很重。生2:我说“春联”,它代表喜庆,也是一个结束,更是新的开始,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做这个填空题:你是一轮( )的落日。生:梦境般。最后总结:你是一轮(生命)的落日。师:同法去概括另外两次落日。生短暂讨论,之后再集体分析。

第二轮落日:罗布淖尔荒原落日,你是一轮(英雄)的落日。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师:思考以下问题。1.看到“荒原落日”为何会想到“死亡”?2.“死亡”为何充满庄严与尊严?3.“荒原落日”与“庄严、尊严”的联系。释疑:1.该段多在写荒原。2.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主席评价刘胡兰。3.14小节,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位英雄式人物;15小节,与罗曼·罗兰不同,他们一样具有悲剧感。

第三轮落日:阿勒泰草原落日。你是一轮(历史)的落日。汇报课进行到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回顾学生回答,在这里,我们觉得男生女生特色非常明显了:生(男)1:历史理由:民族。生(女)2:魔法理由:背后有控制。生(男)3:西北理由:地域。生(女)4:天神理由:神话中挥舞魔棒的都是。小结学生的回答,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男生总的来说是比较理性的,而女生则比较感性化,甚至理想化。

这时,孟老师做最后总结。课堂小结:你是一轮生命的落日,你是一轮英雄的落日,你是一轮历史的落日,你是——西北的大美。精彩的课堂总结后,孟老师为大家留了一个课后思考题:文章题目为何是“西地平线上”,而不是“落日”?一堂课,紧张而紧凑地结束了,意犹未尽。

汇报课结束了,我沉思良久,能够将课堂梳理得如此到位,而且学生的热情也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的确需要很强的掌控能力。这下,我更确定我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没有任何进展是因为势单力孤地摸索实在太辛苦了,因此我异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尽管时间来得晚了点,可能会赶不上。那么,能学就学,平淡处理一些机动和一切变动,以新人的姿态谦虚着,以老人的方式延续着。

孟老师就是那个点石成金的人,成金若需点石,你便是。这便是成果汇报课《西地平线上》的启示,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