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断肠碎心的悲曲

时间:2024-05-09

高丽星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小令写得极为出色,最著名的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断肠碎心的悲曲。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景之妙

先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厉。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二、用字之精

再看他的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已。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三、结构之奇

作品的字、词、句显示出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音韵效果,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节奏、旋律。

在《秋思》中,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这种结构安排给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而最后一句则是散句,这样整曲便构成了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曲折跌宕,显示了从清爽酣畅到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在《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并列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然而,“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孤立的讲并不是明确的、界定的,而是非常模糊的、多状态的。如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树的风姿是多彩的,马的高壮是未知的,而道是什么道呢?这些都是动态可变的。但将它们置入上下文中就可见:枯藤,藤的形态就出来了;老树显示树的姿态是无生机的,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原来这些事物都是颓废的、没落的、、萎靡不振没有活力的,呈现出的是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而这些景物于是变得具体可感了,其展示的是季节的凄凉。再往下,“断肠人在天涯”,原来,藤、树、马、水等都是人眼中的。

四、画面之美

“枯藤老树昏鸦”是一幅静态画面,“小桥流水人家”,这其实是电影中的一组镜头,溪流潺潺,小桥悠悠,呈现的是自然野趣的动感美。而“古道西风瘦马”相较于“夕阳西下”所带来的垂杨斜射、落日长河般的活泼幻象,则更似一张单调苦涩、没有色彩光泽的素描。这四句其实是一组景物描写,随着视线的移动,它们呈现出“静——动——静——动”相迭相生的事态,这是被再现客体的第一层事态。紧接着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沛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婉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于是整首曲又呈现出第二层事态:由景而人、由外物到内心。正是天涯人那种哀婉落魄的心态弥漫于全曲之中,使得“枯藤老树、昏鸦夕阳、古道瘦马”等自然景物显示出了其作为这种心态的原型象征意义:颓化枯寂,毫无生机活力。藤是枯朽的,也许一阵风吹过便折断了;瘦马早已不堪重负,也许就在一声嘶鸣中终结生命;老树再也难现枝繁叶茂的从前;断肠人的精神家园或许因长久得不到梳理也早已化作了一片荒芜……看似寂寥的平静中实则潜藏着不可阻拒的颓变——这正是整首曲的被再现客体所涵盖的一种整体事态。这种事态是深层次的,它不是单纯的动、静或动静结合,而是一种“将到未到”之时,它使得整部作品更加丰富、充实。

五、意向之异

在《秋思》中,任何单个的意向都是多面的、丰富的,但体现在作品中却是单面的、图示化的。如“藤”只知是“枯”的,处于凋落朽垮之中,究竟怎样具体的“枯”就不得而知了。同样,游子的内涵本来是多样的,甚至是迥异的。而在作品中,我们只能触摸到那孤苦无依、凄凉哀婉、落魄的悲苦心态,而至于他的身高、容貌、服装等都是我们无法从作品中阅读到的。单个客体是充满空白的,一句、整篇也是如此。再如小桥与人家的具体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具体距离、人与马的具体形态等都是不确切的。在结构上,这几组意向随着视线的移动,何为先何为后呢?是作者触景生情,还是借景寄情?或者两者都是呢?

我们看到,这部作品的每一层结构都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性质,而且形成了层层相依、层层递进的复调效果。这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作品的内在关系,也更真切地领悟到了其醍醐醇歆的艺术魅力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纯的清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