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江林根
造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基本功,良好的遣字造句能力又是写作的基础。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造句的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在造句练习时,往往仅限于完整、通顺,没有真正达到语言训练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不贴切。即所用词对于表达句意并不是最恰当的。如用“及时”造句:我们要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2、太单调。一是表现在内容上。有的句子只有主干,没有枝叶。如用比喻词“好像”造句:月亮好像个大圆盘。或者只能用词的一种意义造句。如用“习惯”造句时,学生大都只能用它的名词义。二是表现在句式上。学生造句以陈述句居多,而且语序单一。
针对学生造句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造句的能力。
一、辨析词义。即让学生通过辨析所造的词与它的近义词在意义上的异同,明确其在使用时的区别。如用“及时”造句前,先与“按时”比较,了解“及时”和“按时”都有不拖延的意思,但“按时”更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则更侧重于强调“立刻、马上”,而且“及时”还有“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我们要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一句中的“及时”应改为“按时”更贴切。
二、拓宽词义。即引导学生用词的不同意义造句。如“习惯”。它有名词义(如:刻苦钻研的习惯、文明习惯等);它还有动词义(如:我已习惯早起早睡了。)
三、扩充成份。即指导学生给只有主干的简单句子“添枝加叶”。如:原句“月亮好像个大圆盘”,经过老师指导后,学生扩充成:(1)月亮圆圆的,好像一个大圆盘。(2)中秋节的夜晚,月亮圆圆的,好像一个大圆盘。
四、变更形式。即指导学生变换词序、句式,造出不同类型的句子。如用“鼓舞”造句,可以造出以下几种形式的句子:谁(或什么)“鼓舞”谁(怎样);在(谁或什么)的“鼓舞”下,谁(怎样);谁受到了(谁或什么)的“鼓舞”,(怎样)。还可以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式,如:小刚现在这样乐于助人,不正是受到了雷锋精神的鼓舞吗?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造句时避免雷同。即别人已经造过的句子,我不造。对于与众不同的句子,教师则给予表扬和鼓励。
造句是语文训练的传统项目,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