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生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

时间:2024-05-09

张作峰

阅读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技术,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让学生能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或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学术氛围,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环境。由此,提倡让学生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

一、营造良好氛围,共享教学资源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还要建立一个温暖的、师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同时,要容忍学生提出问题。

多年来的常规教学,使学生产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听的迷信思想。为破除迷信,可以利用最新教学杂志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课本的质疑性的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不足之处,教师要带头“挑刺”。既然课堂上提倡师生平等,就要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既然要尊重学生,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可以采纳天津市特级教师李鉴蕙对学生提出的课堂教学中的“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生答:他有探索精神,从“渔人发现桃林后欲看个究竟”可看出来;也有学生答:渔人不讲信用,文中提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一出桃源,便“诣太守,说如此”。教师肯定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见解的做法,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有的提出:桃源中人的生活怎样?有的提出:桃源中人的处事态度、为人怎样?有的提出:刘子骥为什么找不到桃源?更有学生提出:桃源人永远与世隔绝下去,真是个理想社会吗?经过一系列提问、解答,学生大都理解了知识要点,掌握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求异思维让课堂一次次闪光,出现高潮。

二、指导方式方法,提供对话空间

从课题处求疑,既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又能促使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之后,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棋王》一文,可质疑:符合哪些条件才能称棋王?文中的棋王是谁呢?

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定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地方,也正应该是学生研究所在,教师可故意挑逗学生引疑探究。如,《棋王》中第一个情节:郑寿直与叶知春下棋,结果叶知春羸了,为什么不称他棋王?

从某些词语、句子处求疑,从细节中挖掘文本的内涵。如,《棋王》一文的结尾处:“相思湾人再也不碰棋,更无人敢称棋王。”含义深刻,初读不易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句子提几个问题。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再也不碰棋?郑寿直死后棋王绝迹了吗?而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引发学生持续的思考。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问题的结束,而应是新问题产生的开始,所以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探究。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到困惑处求疑,从易错处求疑,从无疑处求疑,等等。问题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语言表达形式的赏析疑问、有关课外的扩展知识和有创造性的问题等。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掌握质疑的方法,学会学习。

三、及时作好评价,激发提问兴趣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或深或浅,教师都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并且给予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这样能使学生从提问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提问,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力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评价要在学生突破自己、迸射出创造火花之后及时地进行:对优秀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客观,使他们能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防止他们滋长骄傲情绪;对后进生则要采用肯定性评价,表扬优点,使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在进步,激发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即使学生反馈错误信息,教师也应“艺术”地予以某种肯定,再婉转地指出问题。学生提问后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会被激发,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的时候,学生的提问或回答超出了教师准备和考虑的范围,但又确有道理,甚至有所创新。此时,教师应当迅速捕捉这瞬间的机遇,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坦言自己的不足,公开认可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或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应当向学生学习。实践证明,教师这样做不但无损于自身形象,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去钻研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甚至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