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考之外的天空

时间:2024-05-09

杨敏俐

每年的六月,独属于夏季的炎热暂时还未降临,而另一种独属于中国人民的炽热,早已在期待着这喷发的一刻。无数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那神圣的二字——高考。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其实“高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隋唐的科举取士,不仅震撼了中国,更惊艳了世界。这一制度也曾选出众多优秀人才,“初唐四杰”中的陈子昂,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小李杜”之杜牧,还有唐朝名相张九龄,他们都通过科举成就了功名。直到后来的八股取士,尽管它日趋僵化,无数人仍将它当作成功的唯一路径,渴望着通过它出人头地。

如今,高考也被视作这样的“成功之门”,无数学生,教师和家长将它看作人生的转折点。更有甚者,认为“考上好大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终极理想。若如此,那么高考不就成了绝壁,一旦攀登上顶峰,就再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多少曾在高中拼搏奋斗的“高材生”,在考上名牌大学后骤然失去方向,整日混在大学,最终毕业后甚至找不到工作而成为“啃老族”?归根到底,其实高考仍然只是一次考试,只不过是心中怀着炽热的成功欲和与别人比较时的骄傲与虚荣的人将高考看做了自己的信仰,把高考当成了拼尽全力去追逐的对象。一旦这个阶段性的目标实现,失去了信仰,便茫然不知所从。

如果说成功就像远方的山顶,那么高考就是一条通往山顶的大道,明了,宽阔,而又拥挤,因为无数人选择了这条路,不顾一切地加入这场残酷的马拉松。然而通往山顶的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最美的风景也许并不在这条大道的两侧,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成功,高考落榜也并不意味着失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在1978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青年作家韩寒,高一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后因再次挂科七门而退学。他们的高考并不顺利,然而最终却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可见,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大道,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真正的成功。高考之外,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高考对许多学生来说,是机会,也是压力。为了能够在这一天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拼搏三年甚至更久,挣扎在题海中,做完了一摞又一摞和自己一样高的试卷,纵然因此考上大学,看似赢得了这场比赛,其实付出的代价远超出所得。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年里,家庭的话题被高考占据,友情甚至亲情被考试取代,人格的独立远不如分数重要,为“应试教育”而生的“人才”,或许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社会上却绝不会走的长远。高考之外,还有许多应当学习的事情,教育,不仅应当教给学生知识,更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可悲的是,许多时候,学生得到的往往是前者而非后者。以“让孩子专心读书”为名,没有提供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学生失去的是沟通的能力,甚至是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师长最起码的关心与尊重;以“得满分”为由,让学生做着重复的题目,沿循着重复的思路和固有的套路,抹杀掉的是学生的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按照这样的方式走下去,一个民族只有一种思维,几亿张嘴说着同样的话,创新的事业如何发展,民族的崛起如何实现。

高考制度也选出了不少人才,它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说到底,高考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工具,它所能展现的你,只是某一方面的你,你通过它所得到的,也只是对你部分能力的认可。学习不是为了高考,要学的也绝不仅仅是知识。有一个成语叫做“德才兼备”,之所以把德放在才之前,就是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有德之才。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难道都是高考状元?他们有的人甚至目不识丁,但与那些公交车上不让座、自私无礼的“知识分子”相比,他们才会被社会所敬。

高考之外,有许多值得学习和掌握的能力,更有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不应为高考而学习,而要让高考成为一个跳板,通过它飞向高考之外的天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