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邵华
近日,读2015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上付胜芳先生的《不变·变·不变》——《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及张克中先生的简评和编后絮语,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要改变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的尴尬局面,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抓住言语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深入作品内部,探得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这样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
读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联想到很多教师的小说教学,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太普遍了,很多教师都是按这样的三步棋安排小说教学的,不论中外小说,教学都是一个套路。即:概括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找出描写角度,归纳人物性格;结合故事内容,总结小说主旨。乍一看,教学流程和内容安排都比较全面,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都有了结论。但是,仔细分析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不难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只是和小说文本打了一个照面,获得的只是大致的、笼统的、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和人云亦云的主题概念。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的契科夫的《变色龙》,也是如此: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简单提问后,教师板书;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句,说说写出了奥楚蔑洛夫的什么性格特点,学生读划后,教师提问,几个学生将自己找的几个句子读一读,顺势说说其性格,接着教师板书: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最后,让学生思考:本文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学生稍加思考,教师提问,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后,教师接着把自己的答案述说一遍,这样整节课就结束了。很多教师教学小说几乎都是一个模式,都是三步曲,每步都有涉猎,每步都不深入,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这样的小说教学,除了让学生记住几个标签式的人物和主题思想外,其他的内容学生还能学到什么,真的不敢恭维。
二、非常赞同张克中先生在《没有语言的教学是无基之塔》的简评中的观点
“研读付胜芳先生的《不变·变·不变》一文,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该设计没有语言教学,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就无从认知,语言在具体语境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动、形象特质学生也无从体会。没有语言理会的基础,如何能够准确把握文本要义呢?”“教学小说人物形象及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师生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着重体味、推敲与人物形象有关的重要词句,反复品味、揣摩那些描写人物、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个过程中可以讨论,可以辨驳,以求得最大的师生共识。”“在文学文本教学中,语言的推敲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不仅仅是文学文本教学,就初中的语文教学对象来说,每篇文章的教学,我们都应该以语言学习为出发的基础,没有语言的教学是无基之塔,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三、以言语形式为抓手是搞好小说阅读教学的关键
小说阅读教学抓语言进行鉴赏是关键,但小说言语形式的独特性亦不容忽视。所谓言语形式,即言语作品的存在方式,一头连着言语内容,是言语主体的心声;一头连着接受主体的感官,是语感所由生成的对象。具体说来,言语形式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大至体裁、结构,小至词语的选择、修辞、标点等。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国文课本里的一篇篇文章,要使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意念要怎样的结构和表达。”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是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简言之,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因此语文课程即使学的是哲学论文,也不会上成哲学课,《看云识天气》不会上成气象课。
通过对言语形式的品味,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验,又激活了课堂,使学生更富有灵气,更有激情,徜徉于言语文字中的他们,如蜜蜂采蜜一般,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就会大大地加强。当教师把视线从“说什么”转向“怎么说”时,语文课堂必将充满活力,语文学习必将充满趣味。
总之,把语文教学的对象定位于言语,并抓住言语形式这一核心,便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更利于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