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黄琴
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书真可谓是一件高兴之极的事情,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读书功利化了。现在读书的心态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明显的目的;二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三是为了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提升气质。前两种人肯定是读不出乐趣了:因为第一种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不是我想读书,是父母硬要我来读书的”,这样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样的人会有怎样的出息;第二种人目标倒是很明确,读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混个好前程,如此的功利,抱着企图去读,又怎会读出乐趣。只有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那到底应该读什么书呢?当然是读经典,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鲁迅先生曾经这样比喻说:“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喜好和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张爱玲、毕淑敏、林清玄、余秋雨等名家的书,尤其要多读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情境教育的诗篇》《魅力教师的修炼》》等,其中很多的思想精华让人获益匪浅。
那怎样去读呢?林语堂曾讲过:“李清照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得了读书的真味。”很多人是不可能像赵明诚夫妇那样,但品读肯定是有方法和乐趣的。当夜深人静、晚风轻拂之际,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拧开一只小台灯,调好一杯香浓苦涩的咖啡或者一杯清茶,捧出书来,心便进入了一种宁静的意境,随着书中的情节或悲或喜。
读书就像品云南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
苦呢,一是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尤其是古代优秀的散文,必须要攻破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二是中国有句老话说的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所以必须花费心力把玩文字,体味语言背后所隐含的真意。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在读书时,不妨向老黄牛学习,将咽进去的东西,随时再拿出来嚼嚼。回味,需要反复咀嚼且品味,就像吃豆腐干,嚼过来嚼过去,临了吞下细细的香末,还有余味在口中。回味书中的情节、细节,哪怕是一句话,有时都可令读书人感到哲理无穷,视为至宝。行走在路上,触景而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文章;遇到问题,脑海中即刻蹦出现成的应对之法。多一点回味、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的人,往往是那些好读书、多读书、善读书之人,也是阅历丰富、底气十足之人。难怪林语堂说:“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上这样一本好书就会使你在阅读中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愿大家一辈子与书为友,一辈子行走在书香中。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