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会芳
阅读是与生命相伴的精神旅程,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现代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凸显了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然而,纵观学生的阅读现状,不禁让人生忧,不求甚解者有之,浅尝辄止者亦有之……学生阅读不少是处于“无主”“无序”“无法”的迷惑之中。那么,怎么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读而得法呢?笔者以叙事类文学作品阅读为例,提出自主“设问”导读法一说,希望给学生自主阅读以启发。
【阅读过程】
就题设问,感知文本——就文设问,理解文本——就旨设问,感悟文本。
【阅读示例】
现以阅读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为例,试作应用说明。
第一步,就题设问,感知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和疑问。可以在阅读前先围绕题目提出许多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样可以自我创设思考的情境,使阅读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带着这些问题着重探究文章“写了什么”,可以促进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如:①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②最后一课有何不同寻常之处……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在读中进行自主探究。这样,通过自主“设问”,自行探究的方式通读课文,我们就能真正进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状态之中,根据“设问”的指向和小说的文体特点就能快速地进入文本,捕捉信息,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总体感知“最后一课”的内容,初步感受到悲壮的爱国主义主题。
第二步,就文设问,理解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根据课文内容设问,标出文中可疑之处,着重探究阅读疑难,领悟关键词句的含义,赏析精彩描写的作用,以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①教室的气氛为何异乎寻常?②为什么“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我们也可以从小说的要素入手,提出阅读疑难,寻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①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人们看布告牌,交代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环境描写有何作用?②小说如何设计情节?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通过以上读中生疑,设问解疑,我们可以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解决阅读疑难,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做到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
第三步,就旨设问,感悟课文。在理解小说的内容之后,再根据小说的主题进行设问,重点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以求对文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感悟。小说主题是歌颂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可以设问:①小说为了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典型形象?为什么这样刻画?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②小说怎样设计情节?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我们还应该去设问的是,“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表现出一个感人至深的爱国者形象,在这之前,作为一个教育者,他是一个怎样的教师?这前后对比中又告诉读者什么呢?
以上我们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 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从多方面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深刻感悟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以及对比运用等方面的作用,更深刻地感悟小说的主题,而且能够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同时习得写作的技巧。
【方法评点】
自主“设问”阅读法,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由浅入深、由表入内,以“问”导读,读中探究,层次清晰,合乎阅读的一般规律。我们带着问题阅读,注意更集中,思维更专注,阅读效率会更高。整个阅读过程,我们设问于己,求诸于己,自主探究,不再是消极地接受别人的理解,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是创造文本意义。这样,读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更有利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自主“设问”阅读法,最适宜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用以阅读小说,可以帮助我们由初步了解到基本理解,再达到深刻理解。不仅可以理解小说的内容,而且可以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懂得小说文体的基本特点,从而逐步学会阅读和欣赏小说。运用这种阅读法的关键是要结合作品的文体特点学会设问,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就学会设问来说,除了示例中所述,还有就文首设问,就文末设问,就重点段落设问,就写作方法设问等诸多进入作品阅读的方法。设问还要善于抓住重点,尤其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对探究的内容要善于梳理归纳,从而形成对文本整体系统的理解、感悟。
这种方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就题设问,有时提出的问题与文本内容会没有关系,在阅读时要逐步舍弃这些问题。就文设问,有时会因为觉得文本理解没有障碍,提不出具体问题,这就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矛盾,多问为什么。就旨设问,可能会因为对主旨把握不准,对文体特点不理解,导致设问和理解产生偏差。所以,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要努力把握作品的主旨;通过对若干篇同类作品的阅读,探索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则作为疑难,通过查阅资料,与别人合作探究,请教老师等多种途径获得理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