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指向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9

【摘 要】群文阅读作为新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开展阅读活动,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文本疑难处、在学生问题处、在主题深挖处设置群文阅读活动,发挥文本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思考和审美鉴赏。

【关键词】群文阅读;文本疑难;主题深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83-02

群文阅读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文本疑难处、学生问题处、主题深挖处展开群文阅读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指向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文本疑难处设置群文导读,激发兴趣

群文导读应该放在文本的疑难处,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从而使其感知文本之美。如在教学庄子的《逍遥游》时,考虑到许多学生对《逍遥游》存在畏难情绪,笔者引用了《庄子》中的两个故事开展群文导读: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矣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忽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第一个故事表现了庄子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第二个故事表现庄子对生死的超脱。两个故事都与《逍遥游》有着相通的地方。两个故事让学生一下子对庄子产生好奇,从而有兴趣去读《逍遥游》。在讲解《逍遥游》时,笔者引入了相关的视频片段,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这种跨媒介的导入也是群文阅读的另一种形式。

此外,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孔子是端坐在高高庙堂,严肃古板的一个人物。于是笔者在导入环节选择了《史记》中孔子自嘲为丧家之犬、陈蔡绝粮等故事作为导入,让学生多角度地感知孔子形象,让学生理解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的艰辛。

二、在学生问题处设置群文联读,解决疑惑

没有深度思考的群文閱读是无意义的,教师设计的群文阅读应该指向学生的疑惑所在。同时,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思维训练。而在学生对文本不理解的地方引入群文阅读,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如笔者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学生从吟诵中感受到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激动与快乐;也从“孤松”“孤舟”“孤往”这些意象读到了陶渊明精神上的孤独;还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陶渊明“仕”还是“隐”,做“猛士”还是“高士”的矛盾和纠结。很多学生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向往田园,陶渊明又为何要入仕后再归隐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表明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思考文本。为了解答学生的疑惑,笔者引入陶渊明的另外四首诗歌《读山海经·其十》《杂诗·其五》《饮酒》《归园田居》组成群文阅读。《读山海经·其十》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杂诗·其五》中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诗句,这两首诗能够让学生明白陶渊明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一直有着“猛志逸四海”的梦想,这也是陶渊明13年间反复5次出来做官的根本原因。但天下无道,陶渊明虽有济世之才,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学生又从《饮酒》及《归园田居》中读到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他也受着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同时受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的影响,所以当他“猛志逸四海”的梦想无法实现,做不了“猛士”时,他选择的是归隐做“高士”。群文联读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看到陶渊明复杂的人物形象。

再如笔者听过一堂《纪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反复说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公开课教师引用林语堂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和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两篇文章的片段进行群文联读,林语堂只说了一次“仍旧笑容的”,石评梅在文章中也说了三次“微笑”,而鲁迅五次写到“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通过联读揣摩,学生可以感悟到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温柔、和善、柔中带刚,形象更丰满;同一“微笑”的情景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言语形式,表达作者真挚、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通过群文联读,学生对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揣摩品味会更加深刻。

三、在主题深挖处设置群文比读,涵咏品味

单篇文本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路径与资源,精心选择相关文本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展现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的革命精神,表现毛泽东希望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感受毛泽东身上的品质,笔者将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的一些诗歌选择出来开展群文阅读。笔者选择了毛泽东18岁时写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36岁写的《采桑子·重阳》,1936年红军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时45岁的毛泽东写下的《沁园春·雪》,71岁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时写下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通过对这组诗歌的比读、吟诵、鉴赏,学生对毛泽东的印象不会局限在32岁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长沙》中,对毛泽东这个人物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从诗词中不难发现,毛泽东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身上都有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所必需的精神。通过群文比读,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再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在学生透彻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基础上,笔者拓展了陶渊明在世时为自己写的《拟挽歌辞》和《责子》,从中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对死的淡然,他甚至能够调侃自己,只遗憾在世时,酒没喝够;还读到陶渊明的幽默,五个儿子倘若都不成才,陶渊明豁达地说天运苟如此,就多喝几杯酒吧。这两首诗展现的形象是同《归去来兮辞》等一系列归隐诗中的诗人形象不同的,通过群文比读,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人物的把握会更加深刻。

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策略将群文阅读落到实处。在文本疑难处,在学生问题处,在主题深挖处,设置群文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正国,任天彪.群文阅读教学低效反思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7(7).

[2]邹荔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8(35).

【作者简介】

王一芝(198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