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 要】小学阶段是审美形成的关键期,充满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却较为缺乏艺术性,表现出角度局限、方式单一、简单随意、流于形式等问题。对此,教师应以多元性、创新性、生动性和情感性四个方面为抓手,使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更具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6-0255-02
课堂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师理应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以艺术性的课堂评价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往往忽视或不知如何让课堂评价更具艺术性。当下,理清小学语文课堂艺术性评价的内涵与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进而提出改进策略至关重要。
一、具有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内涵与
意义
具有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言语、眼神、动作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做出反馈。具有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有其作为评价的共性意义,如导向、反馈与鉴定,也有其特殊意义。首先,它能够架起师生间的沟通桥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带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其次,它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优美、诗意或者诙谐、有趣的评价,能让课堂从紧张的节奏转换为轻松的氛围;再次,它会引发“罗森塔尔效应”,小学生的儿童自我概念的获得主要依靠他人对他的评价,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温柔、诗意的评价会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影响其发展,使之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成长。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艺术性缺失的表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语文作为涵养学生审美的学科,其课堂评价却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本身的艺术性,难以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中拥有美的享受。
(一)评价观念偏颇,角度局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成为许多学校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一般喜欢提与考试相关的封闭型和知识性问题,评价学生的视角主要聚焦在学生回答中的知识与技能层面,侧重于回答是否正确,而对新课标所要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的评价较少涉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言语评价为主,方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评价往往是针对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发言或者行为做出的口头评价,以言语为主要形式。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传统的言语评价无法完全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教师的言语评价往往没有动作和神态那么易于被学生理解,只有言语评价的课堂只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不能充分活跃学生的其他感官,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三)评价简单随意,缺乏美感
课堂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六大具体改革内容之一,这使得绝大多数教师意识到了评价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课堂中穿插评价环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谢谢你的回答”“请坐”“好”“不错”等评价语比比皆是,全班拍拍小手表扬,自己拍拍小手表扬等方式也很常见。然而,这样的评价过于简单、随意,并没有针对实际情境向学生提供描述性、针对性的反馈。这样廉价和泛化的评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有将语文课堂应有的诗意与美感展示出来,使语文课培养学生人文感、陶冶学生审美感的功能出现缺失。
(四)评价流于形式,缺少真诚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放纵的积极评价现象,教师为了评价而评价,将评价视为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如制定一套本班特有的评价形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给予其小红花、积分卡、分数等作为奖励;或者教师带动全班学生拍手夸赞回答问题的学生,等等。这样的评价形式表面上看让课堂异常热闹并充满活力,但学生却难以接收到教师对于自己回答的具体反馈,感受不到与教师的情感互动,只是不断重复流程。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降低学生对于评价的敏感性,让评价在课堂上变得可有可无。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評价的艺术性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针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现存的艺术性缺失的问题,教师可以从评价的视角、形式、语言、情感上寻求突破,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一)考查角度多元,追求评价准确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1]。课堂评价的最终服务对象应该是学生,教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认为人的智能由九方面的因素组成,人的发展与其中多个因素相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能只片面地评价学生回答中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停留在回答对错的价值判断这一层面,这样会挫伤部分“后进生”对于语文课堂的体验,要综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将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冰冷的学习机器。语文讲求个人的理解体会,个体间年龄、阅历等的不同,会导致对于文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语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翠鸟》一课时,针对一位学生对课文第一段的朗读,于老师不仅指出她的朗读流利,还夸赞她的声音美妙动听,特别提到表情与文字、朗读三者相得益彰。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观潮》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一学生抓住潮水这一主要写作对象,用前、时、后三个表示时间的词与之组合进行表达,窦桂梅老师评价道:“你的概括能力真强,用的词不仅准确,字数也是相同的。”她的评价不仅涉及到知识层面,也涉及到了过程与方法。教师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多维度评价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学生借此能找准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28A96C1F-13CC-4B57-B965-491A6EBB19A4
(二)多种方式结合,增强评价创新性
我国教育家叶澜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焕发,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2]。”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运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最常规的言语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动作、眼神、情感上的评价。鼓励的眼神,亲切的微笑,情不自禁的掌声,充满力量的大拇指,温柔地拍肩,这些都能和学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悦耳动听的言语赞美和润物无声的情感动作、眼神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交织出现,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会让语文课堂活泼多彩,充满变化与惊喜,真正成为学生享受美的课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清平乐·村居》时,课堂伊始,她请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窦老师充满鼓励地拍了拍一个学生的肩膀,称赞他是辛弃疾的知音;又真挚地竖起大拇指表扬另一个学生评价辛弃疾恰到好处;时而频频点头表示赞许;时而又握手感谢发言的学生,并带动学生们一起为他鼓掌。整堂课不仅有言语的评价,还有动作与神态上的反馈,课堂充满活力、变数与惊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美好的体验。
(三)把握学科特点,提升评价生动性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学科。优秀的语文教师犹如一本优质的教科书,学生能受他的言行举止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观。让学生阅读书本上优美的文段,感悟汉字的魅力,往往没有教师以自身作为范例,在语文课堂上带给学生现实的语言之美的体验效果好。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的学科特性,提升自身的语言修养,在课堂评价中穿插像诗一样的、美妙的评语,使学生真切领悟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让学生仔细找出带有“游”字的句子并朗读。学生朗读完毕后,王老师评价道:“听得出,他的朗
读,也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他将学生朗诵的细心,说成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这样生动且富有诗意的评语犹如沙滩上的浪花,在学生心中种下五彩斑斓的美丽花朵。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们的回答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诗意。
(四)真诚倾听学生,体现评价情感性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说过:“课堂要有温度,教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3]。”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评价也应该是真诚友善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要真诚客观,真诚中带着理性,客观中带着感性。要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要通过评价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中倾听学生的想法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公正的标准评判,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只有课堂之中师生间有了情感的联结,才能够促使双方沉浸到课堂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教师蒋军晶在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执教《一首能治愈鱼的诗》时,学生在回答“诗是什
么”这个问题时说道:“诗就是吃到自己做的美食。”蒋老师这样评价学生:“那你一定是个小吃货了,那你会做什么美食?”学生的回答贴近生活,虽然朴实但却联系了自己的经验,蒋老师也顺应学生的回答,与学生进行了真诚的交流,语文课堂一下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立刻褪去很多。此时,诗对于学生来说变得如此生活化,大家都在情感的交流中沉浸到课堂里。
课堂评价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智慧。语文是涵养学生人文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更要重视课堂评价的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更新自己的评价理念,让课堂评价充满艺术性,创造出具有生命色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王枬.教师发展:在成己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教师教育学报,
2021(3).
[3]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作者简介】
刘栖宏(1998~),女,重庆石柱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28A96C1F-13CC-4B57-B965-491A6EBB19A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