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词赏析“三步法”和意象品读“三层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9

【摘 要】赏析是诗词学习的核心,大部分赏析方法关于陈述性知识的介绍多于简明易记的方法步骤说明,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时往往无法独立完成诗词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本文从简明易记、步骤明确、操作性强的方法入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诗词赏析“三步法”和意象品读“三层法”赏析诗词,以期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方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22-02

古诗词教学活动旨在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课堂教学上看,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较为多样,如朗读法、知人论世法、情境还原法等。方法的习得是为了运用,从小学起,学生便开始接触古诗词,也习得了各种各样的赏析方法,但从常见的诗词赏析方法来看,大部分赏析方法更多的是陈述知识和对方法的介绍,程序性知识方面略有欠缺,即简明易记、易于操作的步骤较少,导致学生往往无法独立完成诗词学习,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一、诗词赏析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小步按顺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的教学原则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树立学习信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古诗词教学中,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比更易于记忆,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诗词赏析“三步法”和意象品读“三层法”赏读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迁移能力。

诗词赏析“三步法”将古诗词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步解题,第二步明意,第三步品味。三个阶段层层推进,前一个步骤是后一个步骤的基础,每一阶段均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品味是诗词赏析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辅以意象品读“三层法”——读原型、读文化、读意蕴。

二、诗词赏析三阶段

(一)诗词赏析第一步,解题

通过文题解析,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题目是古诗词的眼睛,它往往是古诗词的灵魂,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或体现古诗词线索,或点明主要内容,或奠定情感基调。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抓题目中的关键字,对古诗词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1]。当题目出现“塞”“军”等字眼时,可判断该诗为一首边塞诗,文章或叙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惨烈,或寄予对亲人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如《塞下曲》《出塞》《从军行》《从军北征》等便是边塞诗词;当题目中出现“送”“别”等字眼时,即可判断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往往抒发对友人的不舍、担忧和思念,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当题目出现“咏”“怀古”等字眼,往往是咏史诗,怀古伤今,借古抒怀,或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或感慨年华逝去,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如《咏荆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二)诗词赏析第二步,明意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还原诗词内容。诗词篇幅往往比较短,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有限的篇幅里往往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因而内容跳跃性强。在赏析诗词作品时,除了要补全省略的内容外,更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还原诗歌本身或背后的故事,丰富言外之意。

综观入选教材中的古诗词,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的诗词,往往蕴含着“故事”,如《寻隐者不遇》《登高》《青玉案·元夕》《雨霖铃》等。结合写作背景,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情节补充完整,一首诗或词就是一个个故事。联想和想象不能凭空产生,而应立足于诗词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一般情况下,可先结合写作背景,还原诗歌背后的故事,然后从诗歌的情节和具体诗句的细节中重构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诗词的含义。

(三)诗词赏析第三步,品味

诗词赏析在解题、明意之后还要细细品味,经过前两步后再“一读三品”,在意象赏析中知味[2]。正如朱自清所言:“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诗词赏析也要诵读,诵读是传统而有效的詩词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深入体会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进而把握诗词的主题内容。

诗词之美,往往在于其通过意象表达情感,将诗词的画面感和意境呈现出来。很多诗词意象意蕴深刻,是诗词的灵魂。学习古代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象至关重要,但意象含蓄凝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从意象入手的意识较为淡薄,对意象的理解和诗词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

在赏析意象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意象品读“三层法”——读原型、读文化、读意蕴来引导学生体悟意象对情感表达及情境塑造的作用。

1.读原型:追本溯源,读出字词的根源意义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汉字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字词的根源意义,即本义,深刻影响着字词的意义和发展。很多诗词的意象意蕴深刻,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时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应追本溯源,即读出原型,这是品读意象的第一步[3]。

如《青玉案·元夕》,词人苦苦找寻的“那人”即美人,是一个典型的意象。古人有祭祀的习俗,祭天祭神中以牛、羊、马三大牲畜为主要祭品,以表达人们对天地的尊重,向天地祈愿。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美”这个字宛如一个羊头人在舞动,从字源学上分析,“美”的形象和本义是“美人”,即象征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戴着羊头面具或牛头面具是用来表达祭师尊贵的身份。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原型可以让学生理解“那人”这个意象。

2.读文化:将文中意象放至历史和文化潮流中品读,感受其渊源及独特意蕴

古诗词中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任何一个意象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如古代诗词中的“柳树”就是一个含有离情别意的象征意象,“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品格,“雁”象征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红豆”象征着男女的相思之情。总而言之,诗词中运用的意象往往具有稳定的特殊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诗词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又如“美人”意象,“美人”一般被解释为君王,这符合“美人”的原型特点。当诗人积极参政受挫时,他们往往将自己的理想置于文学作品中的“美人”形象之上,希望通过想要获得“美人”的青睐来抒发自己对明君贤臣,上下同心的美好政治的向往,表达自己愿意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志向。也就是说,“美人”的意象不仅常被用来比喻君王,也常被用来比喻作者自己,它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包括仕途生活的不顺和建功立业的志向,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特殊意象。

3.读意蕴:走进作者内心世界,读出意象蕴含的深意,感悟诗人的情怀

意象意蕴丰富,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其指的是何意,就要在读原型和读文化的基础上,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即读出意象在诗词中的意蕴。在读意蕴过程中,可采用知人论世法和“以意逆志法”,即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己意迎作者之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心灵的踪迹,体悟诗人的情感[4]。

在“美人”意象原型和文化层面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际遇和作品具体的写作背景,判断出《青玉案·元夕》中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词人自己。作者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人物的冷漠、超然,实则借“那人”寄托自己在政治生涯失意后,宁可过寂寞闲居的艰苦生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淡泊的品格。

诗词之美,需要赏析;赏析之要,在于得法。诗词赏析“三步法”和意象品读“三层法”经笔者实践,适用于古诗词赏析课堂,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诗词赏析“三步法”,步骤清楚,要点明确,学生易于理解。意象品读“三层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三步法”与“三层法”结合,有助于构建积极有效的古诗词鉴赏课堂,帮助学生在高效学习过程中丰富诗词文化历史积淀,并培养其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成华.从还原诗歌文本入手教学诗歌[J].文学教育(上),2018(1).

[2]赵红.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与远程教育的契合[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4]黃卫星,张玉能.“美”的文化阐释[J].美与时代(下),2017(2).

【作者简介】

陈小华(1980~),女,汉族,福建永春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