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学习小组的构建及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4-05-09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考查学生学力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建立能够真正合作共赢的学习小组,变语文学习的单打独斗为团结奋进,培养每一位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小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38-02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偏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合时宜。但目前语文教学还未完全摆脱“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因此,语文教学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入。教师可通过建立语文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一、制定学力考核标准,评估学生综合学力

大班教学中有必要建立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实行的仍然是标准化的课堂教育。这种标准化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力差异,过早给学生定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目前大班教学现状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最有效的改革现状的途径之一[1]。

(一)学生学力考核标准要专业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事实上,目前对学生的学力考查常常以纸质试卷考核的方式评价学生能力。这种考查方式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考核的结果通常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制定学力考核标准要注意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尽量细化,涉及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实现对学生学力的全面、准確评估。

(二)学生学力考核标准要多元化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科评价较单一,多指以考试为中心的单科能力评估。这种评价方式违背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

造[2]。对学生进行学力考核,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而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就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而言,50人的大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由6至8名组员构成,这样的团队需要领导能力强的组长凝聚人心,创造能力强的组员出谋划策,探究能力强的组员启发思维,组织能力强的组员安排活动……在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里,组员的个人优势是互补的,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共克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对学生学力的考核要多元化,力求从多角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让他们在小组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3]。

(三)学生学力考核性标准要梯度化

考核标准的制定应该是以阶段性变化为前提,前一个阶段和后一个阶段的考核标准应该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呈现阶梯性变化。在对学生学力了解的初期,教师的学力考核标准应按一定的周期制定,并以表格考查的形式呈现。这样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知道每一个阶段考核涉及的方向、具体的内容以及目标。教师也要坚持按一定的周期时间完成学生评价,并给出差异化建议。墨尔本大学教授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中曾明确指出,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影响极大。当然,教师制定考核标准也不能单纯只为了实现学生学力层次的分级,考核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激趣教学,也会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

二、以学力等级为依据,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实现大班自主分层学习的前提,学习小组并不应该随机按位置前后四人或六人临时组成。在学力考核基础上,有效学习小组的组建共分两个阶段[4]。

(一)学力分层,做中学

第一阶段组建学习小组,组员之间综合学力要有梯度的变化,每个组员必须有准确的职责定位。杜威在谈起“什么是教育”时曾说过:“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的利益来设想自己。”大班教学的劣势在于无法给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不能为他们创设利于自学、合作竞争的任务与情境。按学力梯度分组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任务的完成需要组员之间通力合作,教师再设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很容易带动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实施步骤为组建学习小组,下发统一任务,组员各司其职,个体自学在先,组员互学在后,教师适当引导,最终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在对学生的综合学力有效考核之后,教师根据合理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级(A级学生学力最强,B级次之,C级有待提高),组员分配也以梯度变化的方式综合考虑,将三个层次的学生交叉组合。这种等级的评定是以学生学习能力的阶段性表现为标准,学生学力的等级会随着小组学习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用这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能够让学生差异互补,激发学生自学,让每位学生在集体中发挥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任务分层,乐中学

当学生行动起来,逐步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后,“提升兴趣”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兴趣源于习惯,也能使良好的习惯保持下去。基于此,小组合作的方式必须有所变化,以期让每一位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这种乐趣不再只源于外在因素的激发,更源于向学的本能。

第二阶段组建学习小组,组员之间的综合学力要力求均衡。在进行新一轮学力考核后,学生的学力仍然会以三个等级来呈现。在此基础上,组员的分配以同等级组合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设置小组学习任务,实现班级内部小范围的分层教学。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提升,分层教学优势将会显示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任务,也能让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达到“乐中学”的目的。当然,为了达到激趣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多创设学习情境,如让同等级两组之间进行良性竞争[5]。

三、小组合作高效学习,巧妙激趣开拓思维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初一学生的综合学力普遍不佳,以B、C等级的学生居多。第一阶段分组以每小组7人,A、B、C三个等级学生比例为1:3:3。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更高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三个等级学生的学力差度。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制定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以期让三个等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在梯度任务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这时可以采用A级学生指导B级学生,B级学生指导C级学生,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第二阶段分组根据学生学力情况,相同等级小组人数保持相等,由于是班内分层,课堂预设还需顾及各等级学生学力差异,以启发学生思考。课前预习、家庭作业、活动开展等环节都需要以小组为单位下发任务单,落实分层。尤其在布置课前课后作业时,要把握好难易度,无论哪一个层级,作业布置都要注重质量,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能力这一关键问题上。教师可创设多种奖励机制辅助教学,达到培养学生习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延伸材料,多为学生提供主题讨论型、案例研究型、读写结合型、小组PK型等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挑战自我,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深度。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陪伴者的角色[6]。

柏拉图曾经说过,教育无需强迫,也不能强迫,更无法强迫。好的教育是人与人思想的碰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先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当小组合作學习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将“做中学”“乐中学”落到实处时,它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永新.未来学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教师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彭莹,罗浩波.“核心素养”是语文课改“再出发”的引擎[J].教学与管理,2017(4).

[6]周一贯.革新学习方式:语文课改的范式转换[J].语文教学通讯,2020(5).

【作者简介】

张燕(197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语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