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5-09

【摘 要】生活即教育。生活不仅与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生活也是教育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语文课程的属性使然。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能通过生活化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44-02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随着新課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何意义?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情境开展教学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表征,它应是动态、实用的。以生活为背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课堂,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根据生活之变化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以,他主张将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以生活为立足点开展教学,赋予教育以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与生活关联紧密的内容。但是,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很少会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新课改提出,语文教学要有生活性、体验性、发展性、开放性,因此,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理念落地的体现,也为语文高效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基于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并通过生活化评价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通过生活启发、教育学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因此,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生活中挖掘语文知识,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学。

如在教学《社戏》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深入思考如何在导入环节和课堂讲解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运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地方戏曲和民俗活动发掘一些生活化话题,借助这些有趣的话题来导入。如“你都知道哪些地方戏曲种类?”“你有没有看过戏曲表演?”这样借助生活化的话题来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探究知识的热情和欲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为课堂注入生活气息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许多知识是无法依靠单纯的识记来掌握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融入其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1]。

如在学习《昆明的雨》这篇充满生活色彩和世俗情趣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写实风格,找出文中出现的具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如本文明明是写雨,但是却运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和地方风俗。作者为何不单独写雨,非要将人、情、景结合起来呢?这些景物和风俗与雨有何关系?这些都是学生疑惑的地方。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爱屋及乌的心理,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思考相关的人、事、景的作用,结合自己对雨的感受,品味生活的美感和诗意,体会文章的和谐美、恬淡美。这样将生活素材和生活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适宜和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应该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的育人过程。作为主导教学的教师,要想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掌握语文知识。鉴于初中生的身心还不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借助歌曲让学生了解本文主题。然后,提出问题:歌曲的主旨是什么?听歌曲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这样可以让学生想起自己最爱的老师,也为课堂教学朝“爱师”这个主题过渡做了铺垫。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点评藤野先生的性格,概括藤野先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由此及彼,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否遇到过那种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老师,以及老师给自己的影响,结合“亲师”这个话题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如果要写一篇文章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应如何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可以促使学生的思考突破表象,朝着更深更远处延伸[2]。

(四)语文作业生活化,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作业是学生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锻炼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新课标从指导层面、操作层面都没有对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作业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参与性、开放性较强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以语文为基点,直通丰富多彩的社会,在生活中汲取、收获和巩固知识。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查询、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文资料,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建筑特色、主要代表,并结合一些作家关于苏州园林的游记,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规模和主要景点。然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家人介绍苏州園林,带着家人进行一趟“神游之旅”。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在网上收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纪录片,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民间故事等,开展专题学习。这样借助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去读、去看、去记,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养成爱学好学的习惯。

(五)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习得本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语文知识,只有当学生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才能明白其作用和内涵,也只有通过实践,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3]。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进行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要在实践中观察生活,收获知识,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如在学习《孟子二章》时,学生能够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准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国人朴素的认知。与这两句话有关的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故事非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整合素材,结合真实的人物、身边的故事进行写作,开展作文比赛。或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如“富人能够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苦难成为许多成功学大师强调的内容”等,开展一些探究性、交流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深度思考。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现代教育实践也充分证明,生活化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精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让语文教学在生活的助力下朝着高效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梅.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2]李谷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7.

[3]徐丽.试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

【作者简介】

罗勇敏(1978~),女,广西梧州人,本科,中学二级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