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小学语文习作个性化教学策略的思考

时间:2024-05-09

【摘 要】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单纯基于单元习作任务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能力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个性化教学手段为辅助,打造源于生活的习作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习作,使他们创作出的文章更具生活气息,更有“童年味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8-0158-02

生活是学生灵感的源泉,有了灵感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词汇从学生脑中迸发而出。小学生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所以有人说“儿童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1]。

近来,“假、大、空”的作文流行于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写作文只是为了取得理想的分数。同时为了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机械化的套路,使学生的作文缺乏灵动性,因而造成习作的人文内涵丧失。打造创意课堂,提倡个性化习作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文如其人”,创作出具有童真、童趣的美好语言。以下是笔者针对习作个性化教学提出的策略。

一、朗读文美情深的句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研究表明,在朗读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皮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建立表象的作用,可以形成画面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有效刺激大脑皮层,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美好的画面,并激发更深层次的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与思考协同并进,达到阅读理解中分析语言情感的目的,最终当优美的语言不断刺激大脑皮层时,这些语言便能为学生所用。

那么朗读与习作教学有何联系呢?学生朗读了大量的优美语句,就能学习书籍上的知识,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感时,便能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升写作水平,提升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晨诵时间诵读文美情深的句子,来提高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积累个性化的作文素材

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发现,一些单元的习作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想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出学生乐于表达的素材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懂得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小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的习作练习空间,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写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教学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这一描写方法,学生能明白场面描写的方法,但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就有一定的难度了。笔者是这样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的:在班级组织一个传纸团的游戏,当音乐播放时,纸团开始在学生当中传递,当音乐结束时,纸团传递暂停,此时纸团传到哪位学生手上,哪位学生就要回答问题。这节课的问题为:第一,教师在设置这个游戏时可能做了哪些准备,我们的教室环境是如何布置的?第二,同学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场面?如果有,那么人物的表现是怎樣的?气氛如何?(可以紧紧扣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加以表达,也可以抓住其他事物加以衬托。)

通过这节课,学生表达了对场面描写的理解,很多学生还引伸到了“记一次运动会”“记一次足球比赛”等一系列场面描写。学生回忆起了从前的难忘经历,并写下了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语言。一个学生是这么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抬头仰望,看到了蓝天、白云、鸟儿,我突然发现“胜利”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失败”是多么重要的字眼。每个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以及对于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的作文素材。

遇到这样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应懂得把较空泛的场面化为学生生活中体验过的场面,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当然,平时的作文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素材积累的需求,所以应当让学生养成写周记、日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三、注重习作教学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创造力、想

象力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是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有效体现。如果教师一味地用“填鸭式”或“机械化”的教学方法,反而会让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过于死板,语言没有“童年味道”。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象情境,自己独立创作,习作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和尊重,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养成,这就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多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问题,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对话。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针对文中提到的“父亲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笔者提出问题:“‘表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父亲在表白自己的一颗怎样的心呢?”此时学生会联系生活实际解释“表白”这个词的意思,体会“父亲”的感情。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当分析完人物的情感后,让学生总结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应该怎样学习与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内心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堂的人文性得到体现后,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使文章情节更加动人。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记录生活

过多使用“套路”是一些学生习作的最大问题,一些学生很少会关注、记录生活中的现象。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日常的学习中寻找素材,每天或者每周写一次小练笔,喜欢美术的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用画画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画面,描绘生活中的细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话题作文,如“学校生活见闻”“家庭生活见闻”“社会生活见闻”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描述自己遇到的新鲜事儿。在作文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写作能力均能有所提高。

其次,讲评作文及作文评语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在课堂上找学生的亮点,组织学生讨论习作。细节评价是讲评习作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指出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有哪些缺陷,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当然,前提是不能以批评为主。对于优秀的细节描写应让学生自行评价,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只有学生充分体会作文的优秀之处才能保证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把握时机,精心指导,让学生能在习作中感受到语言的精妙,懂得习作的关键就是在文章中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的心灵感受。学生的习作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必须是健康的、高尚的、经得起推敲的。习作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充满童趣的语言为目标,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代替教师、代替教材、代替他人表达的工具。当习作教学塑造了学生自由自在的心灵,学生的习作一定会个性鲜明、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郭繁貌(1981~),男,汉族,福建龙海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