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赵日春 程雪慧
【摘 要】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深究细品、留心玩索、精思慎取、思考出新、教学严谨五个方面,总结并反思了深度阅读中应该细思与戒慎之处,以期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047-02
笔者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处十余载,越来越觉得它就是一座层峦叠翠的迷人山岳,而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研究者,都是行走于山间的游赏者,每个人的欣赏方式不同,各得各的美,各有各的收获,正如走马观花可得宏观阔远畅快之美,而咬文嚼字可得微观清透精细之美。本文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研究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细节,分享所思、所获、所悟。
一、教材需深究细品
作家往往将深重的苦痛弥散在朴质的文字间,唯有细细地品味,方知其中无尽的真味。以人教版必修三《祝福》为例,细思文章中对货币的称呼:“文”“千”“鹰洋”,会发现其有深刻的意义。第一处,祥林嫂被婆家人捉回去,文中写到:“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了她婆婆。”此处,称流通货币为“文”。第二处,卫老婆子对四婶说:“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去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课下注释:“八十千即八十吊钱。旧时称钱一千文为一贯、一吊或一串。”于是学生不仅明白了“文”与“千”是旧时货币,还知道了两种流通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第三处,祥林嫂接受柳妈的建议去捐门槛,文中写到:“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课下注释:“指墨西哥银元,币面铸有鹰的图案(墨西哥国徽)。鸦片战争后,大量流入我国,曾与我国自铸的银元同在市场上流通。”此处称流通货币为“鹰洋”。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是极细致极有深意的,那这里在“文”与“千”旧时货币之后引入“鹰洋”这种海外钱币是否有深刻的暗示性意味呢?细读文本,结合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以及1924年的时代背景,笔者发现文中对钱币称呼的不同,实际上在暗示小说的社会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当时已经是民国了,但社会性质没有变,民众思想没有变。“殖民”掠夺着国人的资源与尊严,“封建”摧残着国人的思想与灵魂,一种深重的苦痛就藏在“文”“千”“鹰洋”这些词语的背后。
二、教材需留心玩索
作家往往将蓬勃的情思熔铸于字里行间,看似不经意处,也许正是苦心经营之处。以人教版必修三《老人与海》为例,文中桑迪亚哥看到灰鲭鲨时想:“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课下注释:“‘Dentuso是西班牙语,意为‘牙齿锋利的,这是当地对凶猛的灰鲭鲨的俗称。”[1]此处,细看之后,不禁发问:一位古巴老人的口中为什么会说出西班牙语呢?仔细研究会发现古巴曾在1510—1898年两度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又沦为美国殖民地,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独立。于是也就能理解桑迪亚哥为什么说西班牙语了。另外,《老人与海》写于1951年,此时古巴人民正奋起反抗美国的殖民统治,而作品中桑迪亚哥的原型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因在暴风雨的海上救过海明威,与海明威友谊深厚,再加之海明威从一战到二战一直是一位反抗侵略、捍卫正义的国际战士,因此可以揣度这句带有明显殖民印记的西班牙语,也许是海明威对古巴反殖民斗争的含蓄的声援。
三、阅读要精思慎取
阅读就是第二次创作,在学习、欣赏课文的过程中是需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体现出作者治学和创作的严谨,是值得学习的。如林庚《说“木叶”》中谈到“木”的特征,“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两个“可能”让语言有了一种谨严之美[4],因为“木”的确不一定都透着黄色、是干燥的。教材中还有“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幽径芳兰密,闲庭秀木深”(李德裕《山信至说平泉别墅草木滋长,地转幽深,怅然》),“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河北”(白居易《有木诗八首》)等,这些“木”皆是春、夏、初秋饱含水分的,又“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的,而作者所言的“木”则是秋季的“自然而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在这里,作家要言说的是特定季节“木”的艺术特征,为避免旁生枝节,赘言其他,作者用了两个“可能”,这一方面可见作者生活积淀的丰厚,另一方面可见其治学的谨严,值得师生关注学习。
四、阅读要思考出新
阅读毕竟是一个需要独立思考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如王若虚认为《史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一段不够简洁,于是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而朱光潜觉得这一段被王若虚改后变得“索然无味”。名家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体悟,普通读者也会有自己的感触。在此,笔者不苟同朱光潜的观点,以为王若虚改得好,理由是改后的短句更急促,更有力,能充分地表达李广看到虎的惊喜,射虎时的强劲之力,以及短时间发现错误后的惊讶,相较于《史记》娓娓道来的叙述性文字,王若虚改的句子更鲜活,更有力量,更引人赞叹。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写作、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自己的思考无可厚非,但也不能为了出新而满口谰言,要守住道德、学术的底线,用心、用情做事。
五、教与学都要严谨
即使很用心地做事做学问,也做不到百密无疏,因此常人更“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炼与吻合”,追求艺术的完美。以人教版必修五《滕王阁序》为例,有“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一句,课下注释:“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2]编者将“武库”理解为“兵器库”,表明了王将军的勇武和韬略。这样的理解一眼看过去,语意清楚,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思考会发现几个问题。第一,作为骈文,这样的翻译使得句子前后结构不一。联系上一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解释为“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起飞”。这个解释明显是将此句理解为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教材中将“王将军之武库”理解为“王将军的武库”,将“之”理解为“结构性助词‘的”,整句为正常语序,明显是欠妥的。因为这直接导致了前后两个四六句的不对称,骈文整齐美被破坏。第二,《商务字典》中“武库”的解释为:①收藏兵器的仓库。②比喻人学识渊博。《晋书·杜预传》:“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③官职名。从《晋书》可知“武库”可以是对学识渊博之人的美称。《商务字典》援例“王将军之武库”,将其理解为“学识渊博的王将军”,这个理解使得前后句式协调一致,语势贯通,比教材注释更恰当。
可见,即使是精心编选的教材,也不能轻信盲从,做事做学问唯有兢兢业业、深思慎取,才可能有发现、有收获、有进益。
这些发现和思考,给笔者的提示有三:第一,无论阅读、写作、教学、教研还是做人做事,都需要用心用脑,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妄言,否则将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师的成长;第二,新问题、新争议的出现是必然的,但不能急于否定,可以在探讨中深挖、完善或修正,因为大棒是挥向敌人的,而温暖的鼓励与帮助是留给同行者的;第三,用“蚂蚁之眼”去观察世界,看到的东西看似微不足道,却同样精彩纷呈、意义非凡[3]。飞鸟之眼高瞻远瞩,但细节处模糊不清;蜻蜓之眼八面玲珑,但真实性上有待细究;唯有蚂蚁之眼,才能真实地看清阅读世界、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只有用蚂蚁之眼时时感知这个世界,学习才会不断深入,思考才会不断精炼,实践也才能不断优化。
总之,毫厘间风景独好,无声处情思尤佳,研读教材的过程,就像美妙的历程,留心玩索,才能发现更美的风景,感知更美的情思!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赵日春(1977~),女,汉族,黑龙江富锦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基于项目式的当代文化参与实践研究,整本书阅读与深度写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