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及策略

时间:2024-05-09

夏姝彦 张凤萍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许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不仅要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岗位操作技能和先进技术,更要体现“课程文化”和“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信念。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文化;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033-02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低、校企合作不紧密、专业课程多而不精等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本文将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简析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职业院校学习、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機制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近期又在学习、探索职业教育的“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校企合作的“校热企冷”,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事实上,除了新理念、新思路,我们还应当大力传承1950—1990年我国有些中专、大专院校内部设置的教学实习工厂(校中厂)和有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办的技工学校(厂中校),以及我国手工业者和中医世家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基地、教学场地和质量体系等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是永恒的课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对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研讨,尝试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对策。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要素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将其界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职业素质、较高的拓展能力。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就是要知道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和发展等;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就是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等,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应用技巧等;较高的职业素质就是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较高的拓展能力就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等。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是由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组成。公共课程体系或称通识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等)和基本通用能力(包括数学应用、外语读写、计算机应用、应用文写作、艺术鉴赏等)。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和专项能力,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可分为专业类、非专业类。

1996年,德国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领域课程,强调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制定教学内容,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1]。当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基本上采用这种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发专业课程。虽然20世纪70—90年代,我国中专、大专院校的专业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业考核试卷化等问题,但其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效果仍值得称赞。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只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由职业院校的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协作来开展这项工作,都能构建良好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课岗融通”是专业课程建设的要点

虽然现在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所改善,但仍然有专业课程与现实岗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无法很好地适应并开展工作。所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课岗融通”。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可归纳为“实现十化融合”,即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方式即时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团队双师化、实训条件生产化、质量评价社会化,打造“产学研用创”结合紧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校企互动良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品牌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岗融通”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要素,即参照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好是一个工作过程(任务)或一个工作岗位是一门专业课程。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核算、报税、财务管理等,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测量员、试验检测员、施工员、计量员等。但是,有些专业知识或技能等在不同的岗位上都会运用,那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组合。“课岗融通”可以将课程实施与岗位生产过程对接,以岗位流程编排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2]。

三、“课程文化”和“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

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应试教育的“落伍者”,就读职业院校往往是无奈之举,有些学生就读某个专业也非自己所愿。他们知识底子薄,专业意识弱,内心敏感且对专业、院校有偏见。有资料表明,高等职业院校中65%左右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75%左右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把缺乏自信的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阳光自信、符合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现代职业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应着重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文化”的实现策略

“课程文化”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人文品质的重要载体,也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的内涵可描述为: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状态[3]。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文化”应当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组成。专业课程的教材、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手册、相关行业(企业)的代表性产品(成果)及其影像作品等都蕴含着“专业课程文化的物质文化”;职业院校师生和相关行业(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貌等都是“专业课程文化的精神文化”;本专业(职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政策法规、行为规范等则是“专业课程文化的制度文化”表现形式;专业课程教学场所(教室、车间、实训基地)的布置场景、合作企业办公区和生产区的布置场景等则构成“专业课程文化的环境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反映生产、管理、科研等实践活动的工作内容和先进技术,而且应当融入相关行业(企业)和院校的价值观念、人文关怀、职业操守、职业情感与个性品质等内容。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学生技能训练、技术开发与生产、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职业素质训导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场所是“专业课程文化”的重要特色。除此之外,还应当广泛开展“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活动。

(二)“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明确和发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4]。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工作,这就需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形成合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融合贯通,构建安全和谐、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求专业课程强行加入思政元素,而是要求根据本课程和专业的特点,深入发掘课程的隐形德育功能,并将德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过程[5]。这就对专业课程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在讲授本行业、专业课程技术技能时,应当深入了解本专业(职业)的演变过程、发展史、典型人物及产品(成果)特性等,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职业),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使學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职业)价值观、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前仍存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脱节的现象。为了把“思政课程”讲得生动有趣,使之与专业(职业)结合紧密,思政课程的教师也应当了解一些专业(职业)方面的知识。实施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无界化”合作、交流、研讨,或思政课教师相对固定,与专业课教师组成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是较为理想的解决途径。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品格、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创业。

(三)把成功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一是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将“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教学环节和育人实践中。只有通过多样的教育手段培养出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人才,逐步消除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是重视新生入学时的职业引导教育。通过组织新生参观相关企业或邀请企业经理人来学校宣讲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认识到今后自身可以发挥才能的舞台和实现价值的平台,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只有在不断激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成长和发展。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才艺大赛,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展示才华、提升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岗位操作技能和先进技术,更要注重课程的德育功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信念。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才成.成果导向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异同分析与融合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

[2]樊玉成.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课程“四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

[3]王淑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何丽丽.目标贯通与融合:高职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

【作者简介】

夏姝彦(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企业会计、职业教育。

张凤萍(1963~),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