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远程开放教育《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浅析

时间:2024-05-09

【摘 要】《社会学概论》是人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覆盖面大。远程开放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面对成人学生,其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电大《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需要充分发挥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各自的优势,以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实践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6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09-03

一、引言

《社会学概论》是人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覆盖面大。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实证性的社会科学。由于社会学与其它人文科学相比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学生的动手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社会学的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尤为必要。同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以“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为理念,以“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个人素养提升,突出技能和能力目标。因此建立开放性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是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运用所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科学的社会观,增强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通过社会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学生还应具备独立开展调查研究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还要求学生更有效、更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质量。要做到上述培养目的,光靠空谈理论是难以奏效的。加强《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提高成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融汇到自身工作生活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学概论》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社会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社会学微观研究领域中的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和家庭;社会学宏观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社会运行中的社会问题、社会控制,以及社会发展的评估指标与预测。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基本知识、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流动变迁和现代化有概括了解,为其融入社会、从事社会工作提供正确的分析问题方法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目标指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而这类成人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已经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更多自己的主观见解,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需求更有不同的要求;此外,成人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上述特点,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设计思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社会学本身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证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学的理论离不开社会调查的方法、社会统计的方法以及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离不开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因此,对《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各自的优势,以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几年来笔者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摸索出以下几条原则:

多读书。社会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宗教、心理学等等,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以学习的教材为基准,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精读教材。教材是我们选定的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参考书,也最符合大纲的要求。实践技能的训练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南,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其次,我们要求大学生读一些专业领域的名人书籍。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熟悉这些名人对公共关系领域的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再次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一些社会学方面的案例书籍。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并可以模仿其中的经典案例,有意识地去解决实际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书是学生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必要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和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实践。书读多了,知识积累多了,还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和巩固,并通过实践积累实战经验,训练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只有这样,学到手的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了。对于开放教育成人教育学生,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抓紧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虚拟实践环境。《社会学概论》实践主要通过“走进社区、服务社区”、“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调查”、“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调查”、“市民的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调查”等主题活动方式进行定期的有主题的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定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还可结合自身工作完成社会实践项目。同时,丰富的远程开放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和教材配套的学习光盘如试题库、案例库和教学平台BBS论坛等,为学生不定期的网上自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多思考。读书不是读热闹,觉得好玩,读完了就拉倒了。必须经过思考,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知识,也才有可能活学活用。我们要求学生定期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把自己读书和社会实践当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一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二可以督促学生思考,使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工作融会贯通。

多交流。读书也好,写体会也好,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做,那么我们的努力到底怎么来评价呢,是对还是错呢,这就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交流。交流有多种,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让别人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特点和充分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优势通过教学平台BBS论坛、班级自建的QQ群、教师博客等多种形式召开交流会,把自己认为好的经验和知识介绍给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经历的教训告诉大家以示警戒。这样我们每个人读一本书的话就等于读了很多本。做了一件事情的话也就可以等于每个人经历体会了很多事情,这也算是资源共享的一个方面吧。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地开放地交流、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充分整合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的优势,我们首先充分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差异等具体情况,在实践中贯穿学生讲课、案例分析、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师生评议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将老师讲课与学生讲课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手段,发挥网络虚拟环境的优势,让学生在较为便利的条件下共同完成至少一次讲课、一次案例分析、一次参观考察、一次调查研究、一次师生评议(即“5个1”要求)。我们将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如附图所示:

附图 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生讲课

学期初由任课老师给出一些问题(基本每一章1~2个),让每一组选择一个问题,各组对所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分工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然后选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讲述(20分钟),学生点评或补充5分钟,老师点评或补充5分钟,使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最后由学生评委会给该组打分。该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精选案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解释理论,适当举例说明,这样常常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些例子又比较牵强,学生对案例的怀疑必然带来对理论的误解。我们认为,有必要改革过去举例解释理论的简单授课方式,要依据现实精选案例,做到精选典型案例进课堂。教师通过精选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去分析、与理论挂钩,通过分析和挂钩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经典案例,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根据学生规模,大概一学期组织2-3次案例分析或辩论,学期初由任课老师给出案例或辩题,一般既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又是社会上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如:当前中国是否应该向征收遗产税?中国当前是否应当为“安乐死”立法?这些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社会学概论》兴趣,他们大都能结合自己的工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比如有的学生是奢侈品商场的服务员,每天看到进进出出的富人或富二代,就认为应该向富人征收高额的遗产税;而有个别学生则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如果激进的征收高额遗产税势必造成富人移民、国家财富大量外流的危险,所以提出遗产税的征收应该渐进而为。而关于“安乐死”的话题则更加激烈,有的学生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你能对你的父母施行安乐死吗?”来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集体意识、“忠孝”传统很强的社会,“安乐死”可能并不成熟;而有的学生则从病人的角度认为,与其痛苦的等死不如“安乐的死去”。此外,我们还选择了理论知识当中大家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如“人的社会化问题”。有的同学着重于社会化的意义作了准备,有的侧重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做了准备,有的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准备。学生准备后的发言讨论,获得了很好的讨论效果。这些有的放矢的讨论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驳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学好了“活生生”的社会学。而且案例分析的形式不仅有课堂讨论更有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的论坛、留言或电子邮件的交流等多种形式。

(三)参观考察

走出去,请进来,是我国社会学前辈早已倡导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今天借用这种方法仍有其现实意义。比如,我们在学习“再社会化”、“社会问题”内容时,利用有学生从事监狱警察工作的便利,组织部分同学参观考察成都市女子监狱,了解犯人的犯罪情况、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及他们改造过程。从中使学生加深认识社会化、再社会化的含义与作用,对犯罪分子的制约、治理、改造及社会的责任问题有了了解。学习“社会控制”内容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青羊宫实地参观,请道士讲解道教历史、道教活动与道教教文化。使学生对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学的浓厚兴趣。每次参观完以后,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感想,巩固了学生实践观察的效果。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四)调查研究

学期初,任课老师给出一些调查研究课题,让同学们选择(每一组或两组选一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观察法等方法对给出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在学习“社会流动”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求学习者对就读远程开放教育的外来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鼓励学习者利用便利调查自己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这种社会调查不用事先联系,学生自己就可以展开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走近身边的外来务工者的调查,使学生对“社会流动”的理论有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理解,对这一层面的人群有了了解,由此获得了认识上的提高。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调查等等,帮助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也有部分学生因工作便利策划了对成都市抚琴小区、水碾河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等,加深了学生在学习“社区”内容的感性认识,深化了理性认识。有个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研究报告,并力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验证、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巧、理论,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五)师生评议

针对上述展开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做到有始有终,每次都会进行师生评议,加强交流。其方式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定评定标准,由学生当场评议优劣,最后由老师补充纠正综合评定成绩。由于标准是学生跟老师一起制定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对训练标准的掌握更加牢靠。由于需要学生来评议,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所以他们只有认真地观察,才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另外也督促他们掌握训练技能的方法,训练达到的标准,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差距,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五、教学效果反馈

(一)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制作的PPT质量非常高,他们讲课的水平也很高,这对老师也是极大促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为提高。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跟老师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或网络上与老师展开观点上的争鸣,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此外,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别优秀的学生还通过进行研究型学习,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行动,深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

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是电大教育的传统,也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已初步建成了适应学生职业能力拓展需要的、适应个性化、自主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文字教材、实践环节教学考核册、课程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资料、模拟试题、试题库等;参与拍摄、制作音像视频实训教学资源;大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IP课件、网上实时更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满足了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完成了为全省地方电大及市内分校教学点进行网上支持服务的硬件设备与运作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实践教学设计促进了我们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研究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将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不仅仅单纯地介绍社会学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国的现实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想象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提供大量供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二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低保家庭进行深入访谈,参加相关的课题调研等;三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编制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初步形成了立体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安心,余 乐.远程开放教育物业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78.

[2]李 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3):62.

[3]严 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8):15.

【作者简介】杨戴萍(1979年-),女,汉,四川德阳,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教学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