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龚上华|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
乡风文明建设的塘栖经验
龚上华|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任务,乡风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八大以来,乡风文明建设更加彰显出其重要作用,乡风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政府完善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
所谓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唯有此,才能建设美丽乡村,才能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持续和生活的安定。建设良好乡风,需要在主体、内容、载体、环境等方面寻求着力点。杭州余杭塘栖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通过乡风文明建设,营造了文明、欢乐、祥和的新农村氛围,促进了村风民风进一步好转,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和谐交流,沟通了干部群众之间的感情,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塘栖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好坏。一是严格落实“四民主”,依法制定了村规民约,健全了“村委决策村民审”“村里项目村民督”“村官办事村民评”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汇民智、集民力,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知晓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主动对村务工作提出合理性意见,为村里和谐发展献计献策。二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文化、精神所需,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文化礼堂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把塘栖村的文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让村民自行融入并体验文化生活,增强村民文体活动参与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三要创设“千家宴”及其升级版“千福宴”活动,尤其是全力发动妇女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夯实了妇女半边天的地位,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凝聚了人心,也让村民真正获得了“心灵归宿”。
大力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乡风文明建设内涵丰富,但其本质上还是要让乡村活起来、动起来、参与进来。一是开展各项文艺演出,让村民享受文化盛宴。除送影下乡、送戏下乡外,大力组织村民亲身参与“文化走亲”“村晚”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对文化事业的热爱程度,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开展道德讲堂,定期邀请授课老师为村民授课,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思想、健康等,引导村民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创建文明和谐的精神家园。如“七岁开蒙礼”“六一亲子互动”“老年人故事大赛”“儿童多彩七巧板拼图”“传糕点民俗,承人文古风”等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了村民的广泛参与。此外,还专门创作了塘栖村村歌,开展美丽庭院、幸福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从而营造了和谐家园、文明村风的良好氛围。
有效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良好的文明乡风,需要在载体上下功夫。塘栖村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来定位,建成了村民喜爱的,有魅力、有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礼堂设有大礼堂、农家书屋、排舞房、健身房、道德讲堂、棋牌室、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等独立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完善了文化礼堂管理制度、讲堂管理制度、场地使用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制度等农村文化礼堂日常运行制度,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台账、有记录,确保其有序高效运行。还建立了一支由年轻党员组成的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活动。塘栖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了村民学习实用技术知识、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的文化殿堂,使塘栖村的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与时俱进开通了“水乡塘栖村”微信公众平台,凝聚村民的“微”力量,打造文化宣传“微”平台;通过文化广场主题建设,以“一墙一廊一礼堂”特色“文化中心”,有力推动了塘栖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
着力营造乡风文明建设的稳定环境。没有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就无法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也无法取得成功。一是以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彰显硬环境。塘栖村在环境整治工作上,做到“拆除”与“整改”并重,努力构建“村委中心圈,塘超小径大圆环”模式,融入水乡美景、农耕文化、农家韵味、精神文化等,打造自然风光休闲、人文景观体验两大特色“精品观光区”,提升乡村面貌,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契机,构建软环境。塘栖村以大平安、大治理为统领,严格实行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注重村干部带头学法,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有效解决基层治理、平安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全村展现出一幅崇德向善、和睦相处、平安和谐的新风貌,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什么是乡村真正之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之美,就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塘栖村的实践是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与中心工作、村民需求、地方实际等相统一,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贯穿到整个村级事务中去,不仅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以及农民的思想观念,而且推动着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逻辑的变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