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杨建华
在上一期杂志的《年年景相似 个个情不同》一文中我们讲到,所谓“翻案”,是指诗文中对前人成句或原意反而出之,这是一种修辞和写作手法,翻案诗就是指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诗歌作品。
翻案诗颇受读者的青睐,大概是因为围观一下诗人为诗艺、诗情耍嘴皮子、吵架,外行可以看点热闹,内行可以学点门道——何乐而不为呢?
将翻案诗“对质”原诗,有如近距离观摩诗人切磋诗艺、交流思想,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历史上,杜牧、皮日休、王安石等写了不少翻案诗,今天就以王安石为例,来体会、赏析翻案诗的趣味所在。
那些年,王安石翻案失败的案例
王维作有《书事》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王安石非常欣赏该诗,决定翻用其意,创作了《春晴》:
新春十日雨,雨晴始开门。
静看苍苔纹,莫上人衣来。
王维说“慵开”门,王安石就说“始开门”;王维说“欲上人衣来”,他偏说“莫上人衣来”。可见王安石在表达上与王维“拧着来”,力求自己的翻案诗出新。我们不妨做一回裁判:《书事》《春晴》究竟哪首更胜一筹?王安石的翻案诗胜过原诗了吗?
王安石可能要失望了。
首先,《书事》中,“欲上”的主语是“苍苔色”,诗句采用拟人手法,自然而含蓄地表现出对满目苍苔色的怜惜和淡淡的惊讶喜悦,表达灵动有新意,非常符合诗境。
而《春晴》中,“莫上”的陈述角度是诗人自己,诗句直白地表达作者对“苍苔纹”的看法,表述方式和语气相对生硬。诗人本拟打趣说明雨后“苍苔纹”之繁盛,但幽默不到家,很容易让人产生对苍苔纹的恐惧和厌恶之情——联想起绿色精怪要吞噬人身,主人公尖叫“不要”的画面,着实令人害怕。
其次,“苍苔纹”板实,远不如“苍苔色”空灵。
最后,《书事》所写,环环相扣,符合情理事理:因生性慵懒好静,所以虽然天气已小雨转阴,仍不欲外出,只在院中静赏苔色,感悟到苔色的可爱。全诗融诗人好静的个性与小院的宁静为一体,营造了一个物我相生、幽静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恬静悠闲生活的陶醉之情,整首诗是一个自洽自足的整体。
而《春晴》所写,前两句“新春十日雨,雨晴始开门”就有夸张不合事理之嫌;“始”字传达出因“雨晴”带来的望外之喜,又和后一句的“静看”产生矛盾:常人在喜悦的情境下是很难静观的。全诗的浑然圆融程度远逊于《书事》。
如此看来,王安石0 ∶ 3完败,難怪有学者要说这一翻案是“效颦”了。可见,要想翻案成功,不能只考虑语言表达是否标新立异,而更应考虑是否具有诗意、是否合乎诗境、能否与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如否,就会成为败笔。
王安石写翻案诗,被人讥评为“点金成铁”的“糗事”还有不少。再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王安石曾作《钟山即事》,末二句为:“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读来是不是很熟悉?这明显是在翻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案。但是细品之下,王安石的诗句把王籍原句中最精髓的宁静和生机弄丢了,只留下一片死寂:“一鸟不鸣”难道不是死寂到让人觉得阴森恐怖?
不过,也别急着嘲笑王安石,他当然也有翻案成功的时候。
这一次,王安石翻案成功了
翻案诗富集于咏史诗中,最典型的就是《题乌江亭》和《叠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又是王安石,这次他隔着时空向杜牧“叫板”,二人的见解针尖对麦芒。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孰优孰劣?
首先,两首诗都是在审视、评价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但观点各异:杜牧是从“人事”角度进行论述,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而王安石则是从“大势”角度进行论述,立足于已然之形势,提出从政者要审时度势的观点。两首诗不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
其次,真正一流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诗人真实思想感情的表达,是诗人阅历、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其时,王安石刚刚离任舒州通判。在舒州任上,他看见了民间疾苦,也看到了民心的巨大力量。正是基于这样的发现,他途经乌江亭,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叠题乌江亭》,表明“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关键”的见解。四年之后,也正是在这一思想观点的支撑下,他向朝廷上万言书,要求顺应民心,实施变法。《叠题乌江亭》既是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从政规诫,更是对朝堂之上君臣的劝谏,它洋溢着王安石浓烈的个人情感,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杜牧的《题乌江亭》创作于唐皇室与异族、藩镇、宦官连绵缠斗且看不到胜利曙光的晦暗时期,更精确地说是创作于杜牧结束多年屈居幕僚、飘荡江湖的失意生活,准备赴都城长安任职的唐文宗开成四年(839)。他凭吊乌江亭,创作《题乌江亭》,既是对历史人物项羽的批评和惋惜,也是对自己结束“包羞忍耻”幕僚生活的告慰,更是对唐皇室对敌斗争的建议。可以说诗歌浸润着杜牧特殊的感情,凝聚着他观照现实的智慧。
毫无疑问,两首诗各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现实用意,同时还都有自己的风格(王安石诗的老辣深沉尤其明显),均已臻一流诗境,两诗整体艺术水平难分轩轾。从两诗被广泛传诵、热烈追捧的情形看,它们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这一次,王安石翻案成功了!
由上可见,翻案诗和原诗之间总会有艺术差异,但是也会出现整体水平不分伯仲的情况。如果是出于卖弄诗艺和炫耀才华的目的,为求新而翻案的游戏笔墨之作,其艺术水平永远无法与那些立足现实、扎根内心的诗比肩。
现在,就由你来比较以下两首诗的优劣!
梅花落(节选)
[南北朝]苏子卿
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
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些,你一定知道》上期答案
1. D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
2. A
“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土风歌谣,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歌颂祖先的功业。
3. D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三本作品的合称。《春秋》言简义深,无注释难以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皆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收录了逸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等不同内容,不属于“春秋三传”之一。
4. D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杭绣不属于四大名绣。
5. B
科介,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6. 马上相逢无纸笔
材料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教师应根据特定的评价目的选择使用。可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有对基本目标的确定性要求,确保底线;也要注意以恰当的方式对希望继续提高的学生予以引导。
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現鲜明的个体特点。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表演活动和个人反思日志等。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而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材料二
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核心素养相融合?笔者认为,彰显地方、学校特色且适合学生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各个地区可以在理解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地方发展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前提下,各个学校可以对该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进行适当删减、增加或整合,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与学生发展现状重建部分指标。在完成该工作后,学校应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指标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指标进行比对,重复的部分可以进行融合,不同的部分可以取“上位”者,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如,学校可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思想品德扩展为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将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作为二级指标,重点考查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爱党爱国与国际视野的情况;学业水平可扩展为学习能力与修习课程,可将核心素养中的乐学善学意识、反思意识、信息能力与修习课程的成绩等作为二级指标;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可放在一起,将核心素养中的热爱生命、健全人格、理解与鉴赏美的能力作为二级指标;社会实践扩展为创新精神与实践意识,可将核心素养中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与创新发明作为二级指标。
(摘编自章全武《核心素养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路径》)
材料三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从学生全面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开展的评价活动,其所共同担负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扭转以学业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现状。综合素质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生个体,是对全体学生层面进行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中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形成档案,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及优势特长。这已成为中高考招生的重要参考材料。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使用科学合理,所收集和积累的数据客观可信,则其所使用的评价方式方法、所积累起来的评价数据都可以直接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服务,成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所需信息的一部分,而无须额外进行同样内容的重复收集与评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流通。
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用于指导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综合评价改革的生命力所在。国家层面要综合各实验区结果,促进制度层面综合素质评价和中高考的融通,构建动态、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撬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实验区在开展综合评价改革中要主动对接中高考相应的指标与需求,提升综合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摘编自辛涛、张彩《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现状与前瞻》)
阅读指津
材料一选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属于标准性文件。材料二、材料三选自学术论文。三篇选文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素质评价为主题。
材料一从选用恰当评价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办法。材料二提出各地应在理解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地方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材料三认为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通,要让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收集的数据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服务。
小试身手
1. 下列对材料中“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需要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
B. 教师搜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是基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现鲜明的个体特点。
C. 大多數学校已经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从而全面、科学地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
D.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与技术运用可以对应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社会实践。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核心素养框架与综合素质评价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学校可根据实际对两者内容指标进行比对、融合,甚至全部重建。
B. 作者认为体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核心素养相融合,最好的是内容能彰显地方、学校特色且适合学生需要。
C. 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所积累起来的评价数据都可以直接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服务。
D. 在我国现阶段,只要实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就能扭转以学业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现状。
3.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学者的主要观点。(4分)
(1) 材料二:
(2) 材料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C
“大多数学校已经可以……”的表述不准确。材料一原文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而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
2. B
A选项,“甚至全部重建”表述不准确,原文为“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与学生发展现状重建部分指标”;C选项,材料三原文中有“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使用科学合理,所收集和积累的数据客观可信”等前提,因此选项中的表述不能成立;D选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3. (1) 结合核心素养,构建彰显特色、适合学生需要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2分)
(2) 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应实现对接(或数据共享和流通)。 (2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