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那敏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学生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日常做事或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通常会更多地张扬自己的想法,也有的学生甚至以挑战规则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主张。而一个班级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参与集体合作,从集体发展的角度而言,良好的班级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班级发展中常会出现学生个体自主管理能力与班级凝聚力发展不和谐的状况。教师运用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促进这二者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行为契约”作为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将其引入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形成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可促进班级凝聚力的良性发展。
一、“行为契约”的含义
“行为契约”源于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行为契约”也称表现合同,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约定的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行为方式和具体的奖励或惩罚。
一项“行为契约”由达成协议的一方或多方来签订,其中一方或多方同意在行为中采取一定程度的目标行为,如要改变的行为、要养成的习惯等。契约还规定了该行为出现或未出现将执行的相关强化结果,即对象完成契约获得奖励,违反契约接受惩罚。
二、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班级凝聚力和谐发展过程中,“行为契约”的可行性分析
(一)青春期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为契约的执行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青春期是一个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建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追求自我同一性,希望作出他们自己的选择,在作出决定的同时又希望获得同伴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和教师以及同伴共同商定“行为契约”的目标行为的能力。目标行为得到了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和理解,并处于同伴之间相互监督、提醒以及相应强化物的引导之下,容易获得行为的改变或能力的提升。
(二)“目标行为”“暗示环境”有利于增加学生实施目标行为的可能性。
“行为契约”作为一种公众承诺形式,要求签约人采取一定的目标行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作为签约人在契约中写明自己将要采取的特定目标行为并签下契约,希望影响将来出现的目标行为。规定目标行为的作用在于增加学生执行目标行为的可能性。契约的管理者(如老师)以及契约的共同执行者(如同伴),都会在学生执行契约过程中给予提醒,或给予强化物,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暗示的环境。这是一种外力支持。明确的行为目标、如影随形的暗示环境都有利于学生坚持完成契约,并对因自我意识过强而希望得到认同或赏识的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契约规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指令。
“行为契约”对目标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规则来支配行为并促使行为改变的。“行为契约”建立了一些规则,规定签约学生在以后的适当环境中把它作为一项指示或自我指令,督促自己采取目标行为。如一学生与家长签约:如果一周之内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父母可陪孩子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那么这个契约中的规则就是:“要么按时完成作业,家长陪伴并满足自己的爱好;要么失去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的机会。”此规则就会暗示学生开始主动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这个规则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它向签约者(如学生)暗示及提醒着目标行为,并督促其采取目标行为。
三、“行为契约”的制定与实施
(一)打造契约环境。
1.班级工作部门化管理。
从班级日常工作角度将班级工作细分为学习部、宣传部、劳动部、纪律部、课代表部、生活部、体育部等。老师面向全班进行招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向申请参与某部门的工作。在申请过程中,老师尽量尊重学生个人意向,不作为主导者,而作为调节者,参与部门人员的设定。
2.部门内自定工作内容 。
新部门成员确定后,老师不给予任何的工作,也不进行任务分配。全体成员从部门角度出发,自己设定工作范围,如生活部同学为部门设计工作范围有:日常花草的管理养护,垃圾角、水池等班级不同区域的物品摆放,班级桌椅的维修,中午饭饭箱管理等等。学习部同学为部门设计工作范围有:早读管理、收作业、帮助同学进行改错等等。劳动部同学为部门设计工作范围有:组织中午及劳动日的大扫除,日常班级卫生的检查,午餐后的班级打扫等等。各部门的所有工作完全由组内同学自主设计。
有相同意向的学生组成部门,好处在于大家是“志同道合”的成员,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形成一致性。
(二)明确契约对象及契约任务。
“部门制”管理的基础是“民主自治”。部门从形成到任务制定、分工等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所建立的契约,即“合同”。“签约”双方应该是谁呢?在契约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仅作为“契约”的监督者、权衡者,不能作为“契约”对象。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就形成了这样的契约关系。
1.个人与部门形成契约关系。
作为部门成员,每个人都主动承担了部门内的一项或多项工作任务。每个成员对自己的每个任务怎么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设计,这也就相当于每个人对自己的部门完成了一个承诺。比如:生活部的某位同学,她与部门建立契约的内容为:
我作为生活部的一员,负责班级抹布的整理。
A.准备两个小盆,分别放在黑板旁边、水池旁边。洗过的、没用过的干净抹布叠成方块,放在水池旁的盆里;老师和同学用过的抹布直接放在黑板旁邊的盆里。
B.课间,我会检查两个小盆,随时清洗用过的抹布。保证老师上课时,随时有干净抹布可用。
每个部门成员针对自己的工作在部门内公开契约内容,并邀请其他成员给予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契约”任务。
2.“契约”公开。
“契约”一旦形成,以部门为单位形成文字,纸张布局、书写形式等也全由部门自己设计完成。成形的“契约”要贴在班中最醒目的地方,全班公示,便于全班共同监督、共同完善。
(三)确定强化物。
契约一旦形成,除了班主任老师要作为监督契约的人,还需要有强化物作为契约顺利推进的催化剂。在契约实践研究实施过程中,所谓的“强化物”相当于奖惩措施。考虑到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喜欢有新鲜感而又时时希望自己高于人上的特点,在实施契约过程中,对于奖惩的设定,应该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用。如:
1.如果履行了契约,日常工作出色,可奖励积分,由部长负责记录。每周部门内个人申报和同学互评,表现出色,实现承诺者可得“班级贡献奖”小奖状(每张奖状相当于20积分)。对于一个部门来说,如对班级履行了部门承诺,则可以集体奖励“优秀团队”奖状,并张贴在班级的评比栏中。
2.定期发放物质奖励,学生以积分换取。如一些文具、手工制作材料等。
3.学生可凭积分获得各种“特权”和“机会”。如:全部门凭借一定的积分数额,可以将座位形式由一列变为一圈;可优先获得在班中开设“小讲坛”的机会;阅读课可以申请离开教室,去图书馆看书;可以和老师一起喝茶;免写抄写作业等等。
(四)履行契约过程中注重总结与反馈。
为了契约顺利开展,作为对““行为契约””的监督者,班主任每周可通过班会严肃地组织学生评价和反馈。
第一个环节:每个部长也要在周末就算好组员积分。要向组员报告上一周组员的得分和目前为止的总积分。
第二个环节:组员根据自己的契约内容,自我总结,并实事求是地申报或不申报“班级贡献奖”,组员根据一周的观察,举手通过;每个部门要集体根据整个部门对班级的契约内容,自主决定是否申报或不申报“优秀团队”奖。
第三个环节:班主任作为“集体”的代言人,为同学和部门颁发奖状。
第四个环节:班长总结上一周对各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和同学可以补充。
第五个环节:各部门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展望下一周的工作。
整个班会有明确的流程,且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内容都围绕着“契约”而进行。总的来说,就是围绕“契约”履行的情况,按照契约中的规则进行奖罚。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开展部门会议,学生要集思广益,及时调整行为,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与部门的契约。如果把学生履行契约的过程比喻成一条高速路,那么,每周一的班会就相当于高速路上的休息站。班会制度要固定化,如因极特殊原因需要改时间,班主任一定要征得全体同学的同意。在每一次如此仪式感的反馈过程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对各自的“契约”进一步做了强化。
(五)兑现“强化物”。
上文中提到,“强化物”即奖惩措施,要在实践研究开始之前就在班级中明确下来。在一个学期的““行为契约””实施过程中,奖惩要落实,班主任作为契约实施的监督者,要“说话算话”。
1.兑现奖励可随时,可预约。
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学生只要积累够了分数,可灵活使用兑换机会。物质类奖励基本随时兑现,关于一些特权类的奖励则需预约,要在不影响班级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如:积分换“小讲坛”特权,则需要在班主任处预约,到相应的时间段即可进行。虽然如此,但一定要在最快的时间内为学生安排。
2.积分自用,不可他借。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所得的积分多少代表着他履行契约的多少。积分换取奖励是对学生遵守契约的回馈和激励。学生所得的积分只能自己使用。如果期待获得哪种奖励,学生必须以履行契约为前提,自己努力,自己收获,自己享受劳动成果。
3.奖励要大张旗鼓,处罚也不含糊。
“行为契约”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管理。遵守契约,奖励必须兑现。如果学生违反契约,如未完成契约行为,则需要扣掉相应的积分。无论奖惩都要实事求是。值得提出的是,为了推进全班“行为契约”的开展,班主任必然要在班中造势,对于奖励,要在全班进行,且明确到位;对于处罚,按规定不给予奖励,或者扣掉相应积分即可,不需要“大张旗鼓”。对于因未履行“行为契约”的学生,则需要酌情引导其自我反思,激发学生面对事实,且主动调整行为方式,以更好地履行下一周的“契约”,对下一周的“奖励”产生期待。
四、“行为契约”实施效果
(一)“行为契约”的开展促进学生自我认知。
学生在契约活动中,无论是工作的认领还是定期的评价,都被老师充分授权。
学生在契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在不断思考: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怎么做?我做得如何?我以往工作中的优势如何继续发挥作用?我在工作中的失误可以如何弥补?等等。
尤其学生在较好地完成了契约行为的时候,自我觉察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行为契约”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自我体验。
“行为契约”的双方是学生个人与整个团队。这就意味着个人和团队形成了互动的发展关系。学生在顺利达成契约行为时,个体成就感被充分激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由此产生进一步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并不是一个人面对问题,而是团队共同协商、解决,形成新方案。团队是学生成长的支撑点,为学生个体赋能。
(三)“行为契约”促进学生自我调控。
契约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促进学生自我调控的最佳时机。由于契约的另一方是团队而非老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相对缺少了对权威者老师的依赖,而增强了对团队的依赖。契约中的相关规则的执行以及强化物的制定与兑现更随时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控。
纵观以上几点,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积极的、健康的发展。“行为契约”的全过程契约关系明确,即:个人与部门。这样的契约关系归根结底是给予每个学生自己对契约的履行程度。学生要想获得相应的奖励,必然要认真完成契约行为。而契约行为又是学生自己申请和制定的,学生无形中在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动力自然比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要更强劲。新鲜而多样的奖励又成为了学生履行契约的催化剂,学生内心会形成一种认知:我履行了契约,部门和班级都因我而受益。同样,我也会得到部门及班级对我的奖励和認可。在多重作用之下,学生履行“行为契约”的实效性就比较强。而每个学生所履行的契约行为,又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发展。学生在得到奖励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对集体产生期待和依恋。期待自己做得更好,而让自己成为同学心中最好的那一个,也期待自己积极履行契约的行为得到集体的回馈。
这样一来,学生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学生自我发展更促进了团队和班级的凝聚力的提升。可见,在班级中开展“行为契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以及集体凝聚力的双赢发展。
(100045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