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极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社区治理体系——访杭州市民政局局长邵胜

时间:2024-04-24

文 杨 芜

积极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社区治理体系
——访杭州市民政局局长邵胜

文 杨 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推进社区治理,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和社区服务水平,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杭州是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将社区治理工作推向深入的,我们专访了民政局局长邵胜。

记 者: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杭州把探索建立科学有序的社区治理体系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有组织、有规划、有制度,上下互通、左右联动,成效明显。

邵 胜:这两年我市的社区治理工作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我们抓好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政府倡导力,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持续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的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业发展等专项五年规划,在社区卫生服务、养老服务、志愿服务、应急服务、调解服务、社区准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各方面都出台政策措施、并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同时积极推动社区减负增效,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实行准入制度,确保“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随事转”,为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抓好体制机制创新,针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社区行政化倾向等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探索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治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了流动公共服务工作站、楼宇社区服务站、新杭州人服务站等新模式,使社区工作由“静”向“动”变化,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

记 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重在参与,重在增强社会活力,社区民主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邵 胜:在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的积极性,践行“参与式民主”理念,社区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我们以社区直选推进民主进程,在2013年的第五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市88%的应换届社区推行了社区直选,直选社区中居民参与率高达91%,20个社区创新使用电子投票方式,与国际接轨的选举观察员制度全面推行,还有2.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参与选举,充分展现了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基层民主的良好氛围;以广开言路畅通民意渠道,积极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工具,在全国率先构建“我们圆桌会”、“杭网议事厅”、“市民议事广场”等多个民情沟通参与平台,并在街道、社区层面搭建社区“四会”(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成效评议会)工作制度、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邻里值班室、“湖滨晴雨”工作室等社情民意沟通平台,积极听取民众呼声,并不断拓宽社区居民有序参与政府评价和监督的渠道,10多年来共有16万余人次参加社会评价活动,提供意见建议7万多条,为创新社区治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载体创新扩大居民参与,连续十年举办“邻居节”,精心设计推出一系列“敲门日”、“百家饭”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邻里活动,加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在全国首创“社区工作者节”,展示新时代社工的魅力,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记 者:只有提供人财物各方面的保障,才能为社区治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使社区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杭州的基础保障工作有何独到之处?

邵 胜:是的。在基础保障上,我市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社区配套用房配置、管理及产权归属等问题。累计投入2亿多元,按每百户不少于5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服务办公用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的覆盖率达到100%,“一门式”服务大厅普遍建立,2.4 万个社区服务网点分布合理,基本形成市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同时,在全市推广建立“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成功搭建起以“96345”便民服务中心为龙头的全市社区服务信息呼叫平台,为市民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在经费保障上,市委、市政府出台《社区工作人员和经费配备标准》等专项政策加强对社区工作经费的保障,社区各项工作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自然增长,每两年递增15%,其他专项工作经费均实行源头控制、资源整合、费随事转。还设有每年全市1000万元的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1500万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等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仅2013年,市区两级财政就下拨社区经费8.8亿元,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的基础保障作用。在人员保障上,全市1万余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7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81%,全部按照《杭州市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实现对岗位设置和基本职责、任职要求、教育培训、考核评议等的规范管理要求。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健全,备案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多达2953个,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3500余支。并积极推进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常态化,全市9.6万余名机关在职党员认领服务项目23万多件,开展志愿服务20万余人次。

记 者:那么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在这项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短板呢?

邵 胜: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社会的运行模式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像市场化的特点、流动性的特点、网络化的特点都越来越明显,而且社会状态跟过去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活跃。面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要求,社区建设领域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治理体制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适应,一些地区社区治理体制滞后,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不够,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强,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与现代社会治理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不适应,一方面,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稳定性不足,许多年青人、大学生只是把它作为跳板(落户需要)或权宜之计,不利于社区工作者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很多社区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素养,有的缺乏与居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能力,有的缺乏奉献精神,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的进一步加快,迫切需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一些具体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但是由于观念、体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对社区社会组织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培育发展比较薄弱,缺少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缺乏资金和场地,缺乏生长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记 者:下一步,我们将如何努力为建设“智慧杭州”、“美丽杭州”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邵 胜:杭州拥有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理位置,具有很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社区治理创新要求,锐意创新,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着力创新以下体制机制:创新参与式社区治理机制。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条线一体化、承接工作制度化的新要求来创新社区工作站的运行机制。总结推广“湖滨晴雨”工作室等民情对话机制的经验,探索建立基层公众参与互动平台,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三社联动”共享机制。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广建立社区工作者个性化工作室,积极拓展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领域与合作项目。创新社区监督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考核力度,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探索建立社区监督评议部门工作制度,由社区对部门在社区挂牌设机构、编台账盖公章、布置工作任务、开展创建评比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情况进行评议,促进职能部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

在强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上实现新突破。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社区居民的个性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重点发展面向社区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服务,面向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四点半课堂”服务,面向社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的康复治疗、餐饮递送服务等,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智慧服务手段。鼓励通过社区网站、社交网络等新兴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社区信息,打破社区服务管理的时间、空间限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社区服务。完善居民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绩效考评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以居民评价为中心的社区考核评价机制。

在强化社工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推行全能社工模式。探索推行“全能社工”模式,形成“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社工培养链,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效能。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规范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考核评价和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交流制度,形成自主申请、双向选择的交流模式,实现社工的合理有序流动。打通上升空间。注重从社区书记主任队伍中培养选拔县(市、区)管干部。在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按政策文件规定给予优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