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师观察分析的问题剖析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4-05-09

戈柔

对于教师来说,学会观察记录是教育行动的第一步,对观察记录的分析则是重要的第二步。通过观察记录获得有效信息,并对其加以正确、科学的分析,能为教师的教育行动指明方向,提供策略指引。目前,教师对观察记录的分析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剖析这些问题,进而生成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问题剖析

(一)观察没有目的性

在面对一系列的观察资料时,教师常常会出现不知道分析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评价的茫然状态。尤其是面对随机观察获得的资料和没有及时整理的资料时,教师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其实,这与教师没有明确清晰的观察目的息息相关。教师有可能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或是观察目的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淡忘了,这些原因会影响到观察记录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导致难以对观察记录进行深度分析。

案例1:户外活动时,我带领孩子们到幼儿园的草坪上散步,摸摸、说说小草,并请幼儿模仿小草钻出泥土的样子。第二天,明明的妈妈对我说:“昨晚明明在家一直在做些奇怪的动作,嘴巴里说着‘钻出来喽,钻出来喽。”经过我的解释,明明的妈妈才释然了。

我的反思:幼儿的认知活动应该与动动玩玩相结合。

案例1中,教师只记录了幼儿来到草地上活动的过程与家长的反馈。从教师的观察记录中,看不到孩子的兴趣、能力、需要、经验,记录内容的价值性不高,由此导致教师的反思指向性不明,质量不高。

(二)分析缺少专业性

要想对观察记录进行深入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只有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学习特点等诸多因素,才能对观察记录进行客观、正确、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案例2:今天,冬冬和扬扬两人各自玩木珠,冬冬用木珠搭的是“三层楼的房子”,第一层是四个正方体,第二层是四个酒桶形,第三层又是四个正方形,他很得意。扬扬用木珠挨个排队,他也说是“房子”。

我的反思:冬冬和扬扬的建构能力有差异,应让扬扬多练习。

案例2中,教师只围绕孩子“搭了什么、搭得怎么样”进行记录,反思也仅从追求结果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练习提高扬扬的建构能力,却忽略了两个孩子玩木珠行为产生的原因、对材料的认知、操作材料的方法、从中获得的经验等方面。很多时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分析趋于表面化,分析时不能紧密联系幼儿行为,就泛化、草率地对幼儿行为做出结论。

(三)分析缺乏科学性

1.分析与记录割裂。即分析脱离观察、脱离观察对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分析时,脱离自己记录的观察资料,盲目套用理论作为自己的分析观点。教师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观察记录是一回事,分析是另一回事,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硬生生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

案例3(教师观察幼儿游戏之后的反思):(1)游戏是幼儿直接经验、生活经验的反映。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抱娃娃、喂娃娃吃饭,当客人来家里做客时,能主动招待客人,懂得了基本的待客礼仪。(2)游戏在假想情节中开展,充满了无限的创造想象。游戏中,孩子们自主展开游戏,把手工制作的一盘食物当作美食。(3)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招待客人,主动倒水陪客人聊天。幼兒通过扮演娃娃家中的不同角色,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分析上述的教师反思,可以发现教师观察的是个别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的却是所有幼儿的共性特征,且分析完全套用教育理论和观点,缺乏对观察对象具体行为的解读和深入分析。观察分析应对观察过程中幼儿出现的行为进行解释,探究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然而,很多时候教师在分析时,会出现不能紧密联系幼儿的行为,寻找“为什么幼儿会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难以围绕“观察实录中的行为”进行尝试性解释等情况,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在观察实录中找不到教师反思中的行为事实支撑。

2.分析主观随意。教师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时,会带着自身对事、对人已有的观点和认识,导致分析和评价的主观性。

案例4:一名新来的幼儿在教室里轻快地转来转去,很快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每个活动只持续一到两分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名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太短了。然而,再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名幼儿的行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能很容易地专心于喜欢的活动,并能持续很长时间。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很容易出现“习惯成自然”的思维惯性,尤其在短暂的观察后就作出判断,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可喜的是案例4中,教师持续观察这名幼儿一段时间之后,对该幼儿的行为重新作了解读:刚刚到新的班级,出于好奇,这名幼儿兴奋地参与了教室里的各种活动,一旦初期的兴奋消退后,这名幼儿就展现出较好的注意力,能持续地投入活动。

二、优化策略

(一)要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记录的分析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的关键在于参照一定的标准对事实资料作出价值判断,进而作出选择。就具体目的而言,相同的记录资料可以存在不同的分析目的,不同的记录资料也可以存在着相同的分析目的。

案例5:“格子布”绘画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下笔大胆,构图时注意了间隔,画得很顺畅,涂色比较均匀,也注意了颜色的鲜艳程度。有部分孩子如明明、兰兰,他们不敢下笔,等了很久,需要教师帮忙才肯动手;还有部分孩子如欣欣、俊俊,则在画线时忘了要从头画到尾,只画了中间一段。

我的反思:本班大部分幼儿的构图能力、涂色能力都较强。对于绘画比较弱的幼儿,我将投入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大胆下笔,让他们能够获得成功感。

案例5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观察目的,进行多角度分析。如就观察记录中的幼儿表现,分析本班幼儿的绘画发展状况:大部分幼儿的绘画技能水平较好,也出现部分幼儿不敢下笔和只画一半线条的问题,是幼儿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的要求对部分幼儿来说有难度?也可以就观察记录中的幼儿表现,分析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其影响下的教育行为:教师观察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也尝试在以后的活动中关注不同绘画发展水平的幼儿,但教师的分析是否片面?幼儿的活动表现是否只是绘画技能的问题?若教师在以后绘画活动中对不同幼儿投入不同的关注度,如何投入、用什么方法,这些疑问仍然需要教师深入考虑。98ADAE12-F146-4FD8-A890-108CE0F1DC33

总之,对观察记录的分析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和改进,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行为干预,促进参与者(幼儿、教师、家长)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要尊重事实

教师就观察记录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时,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凭主观意愿、盲目跟风、随心所欲地进行判断。因为信息资料的错误或虚假分析有可能导致教师的教育行為偏离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并最终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首先,要尊重观察资料。观察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为分析与反思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教师要无条件地尊重观察资料(除非资料不实),这种无条件是“投降式”地相信看到的和听到的。当教师自己或是团队产生不同意见时,需要再次“重温”这些资料,以资料传递的信息为主要依据。

其次,要尊重观察对象。观察记录的指向是观察对象,因此,观察对象的个人特质、差异等都是影响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观察对象的个体差异会使其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同一个观察对象在不同的观察时间、观察任务、观察情境及不同的观察者面前,呈现的状态或是出现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要考虑观察对象本身的因素。

第三,要尊重事实。教师所有的观察是在真实的幼儿一日生活场景中发生的,这些场景既是幼儿建构经验、获得发展的机会,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的途径。幼儿在这些场景中,会与人、事、物产生多种互动,形成各种关系,这些关系都会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的分析必须要尊重这样的事实,把幼儿置身于所处的场景中,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

(三)要关注幼儿个体

幼儿是不断成长着的个体,他们的发展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对于幼儿个体而言,每个幼儿都在他自身发展的轨道上循序渐进地发展着;幼儿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分析评价应该自然而然地伴随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对成长中的幼儿进行分析与评价,尤其需要关注幼儿个体,关注“过程”和“发展”。

首先,关注过程。幼儿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分析评价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才能客观反映幼儿的发展状况,为适宜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种过程导向的评价。

其次,关注发展。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与评价是体现幼儿差异的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方法。分析与评价要体现发展的理念,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还要关注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发展。因此,系统、持续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定期收集幼儿的作品,记录分析幼儿的活动过程,将有助于教师从全新的视角了解每个幼儿,把握每个幼儿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建立起对每个幼儿的发展信心,为对每个幼儿提出适宜的教育建议提供依据。98ADAE12-F146-4FD8-A890-108CE0F1DC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