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彭莉 陈秀丽
具身认知理论是在批判传统认知理论的“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生成的。伴随着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身体哲学以及具身认知革命的兴起,身体重新回归到认知建构过程中,是认知加工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利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进行观察、讨论、表征、分享等一系列活动,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结,发展关于自然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其中,体验式学习注重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以身体经验为主的经验知识,这与强调身体体验的具身认知理论相契合,因此具身认知理论适宜指导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的实施。
目前对具身认知的理解仍存在着一些争议,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具身认知的基本观点,即认知加工受到身体的影响[1]。具身认知的核心含义是身体在认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2]。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依赖于身体,而非独立于身体,强调整体认知观,即认知、身体、环境构成动态统一体,批判了传统认知理论提出的认知仅发生于大脑的信息加工观点。
关于具身认知理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身体的物理属性和状态影响着认知的产生。认知的内容来源于人对身体运动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如上下、前后、远近等概念是以身体为中心而形成的认知[3]。其次,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感觉-运动系统是连接身体与大脑的纽带,认知依赖身体的感知获得信息。最后,身体所处的环境影响认知。认知以身体为载体,身体又嵌入环境,因此我们要从宏观、整体的视角看待认知,将环境纳入认知加工过程,注重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具身认知理论将教育者的目光从大脑转移到了身体,进而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看待认知。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与启发下,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的实施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调动手脑身心,开展体验学习
传统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发生于大脑的信息加工,身体只是载体。而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心一体”,强调身体的感知、动作对认知加工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幼儿的思维在手指尖上。因此,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的实施不能凌驾于幼儿的身体,只关注“脖子以上的学习”,而是要调动幼儿的手脑身心,通过感知觉与动手操作,拓展思维,获得直接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吸收杜威“做中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学习。他认为,体验式学习的过程需要经历四个步骤的循环,即具体體验、观察反思、抽象归纳、主动应用[5]。体验式学习能够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建构认知。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幼儿全身心的学习,关注真实自然的环境,将学习对象具体化、操作化,激发幼儿调动手脑身心进行体验式学习,获得经验知识。
例如,在“谁偷吃了草莓”活动中,幼儿亲手种的草莓被小鸟啄了很多,对此,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剩下的草莓。为了保护草莓,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用防鸟网将草莓盖住,同时制作喂鸟器,将平时多余的食物分享给小鸟。在行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多次制作并改进防鸟网和喂鸟器,既成功地保护了草莓,又保证了小鸟在冬季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幼儿在处理人、草莓、鸟的矛盾中,调动手脑身心,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了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经验,也萌发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涵。
(二)统一知、情、意、行,注重情意发展
具身认知强调心智统一原则,即学习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认知,也要有情绪情感、意志的参与[6]。知、情、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三个基本过程,个体外在行为的产生由其内在心理活动的知、情、意作为支撑,行为的发生来自知、情、意的促进与转化。有时,某些行为迟迟没有发生改变,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认知存在偏差,或者是没有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意志力不够等,即知、情、意、行不统一。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不仅关注“在自然中”的教育、“关于自然”的教育、“通过自然”的教育,更强调了“为了自然而行动”的教育。直接说教或灌输的方式,往往会缺乏情绪情感的调动和意志的培养,造成“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因此要注重幼儿的情意发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我们采用回归大自然的形式,将幼儿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为知、情、意、行的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鲜活、生动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觉刺激,促进认知加工,而且容易唤起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有助于强化意志,为意志提供内在动力,使幼儿在身体力行中克服困难,调节行为。知、情、意、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例如,教师带领孩子们到华侨城湿地公园、深圳湾等真实的自然场所中观鸟,鼓励孩子们打开感觉器官,观察不同鸟的外貌特征与飞翔姿态,了解鸟的生活习性(知);引导幼儿感受鸟是自然界的精灵,萌发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情);激发幼儿在观鸟过程中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打扰鸟类生活的意识(意);引导幼儿参与预防“鸟撞事件”的行动中(行)。整个观鸟的过程,幼儿通过走进自然,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关注真实情境,运用情境教学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三者不可分离,构成一个整体。认知根植于身体,意味着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知根植于环境,意味着情境能对认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认知的建构来源于身体经验,身体经验依赖于身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需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将身心与环境融为一体进行感知,获得对问题的理解,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换言之,将身体置身于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激发具身效应[7]。
例如,在项目活动“树”中,孩子们使用树枝搭建三棱柱形状的帐篷来玩游戏,结果帐篷总是倒,于是他们在现场仔细查找原因。教师适时地提供材料支持,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对比使用三角形与长方形木棍模型的不同情况。最终孩子们发现,导致帐篷易倒的主要原因是帐篷两侧的长方形不够稳定(见图1)。于是,孩子们进行了改进,在长方形对角线上添加了一根树枝,形成了三角形,使帐篷更加牢固(见图2)。在生动的真实情境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形成了关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直接经验,实现了意义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的情境性不仅仅指物理环境,也包括师幼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学过程中同伴的合作、分享、交流等,都会影响着幼儿的实际学习效果。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和动力性等特征[8],对我们思考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的实施策略具有启示意义。
(一)提供丰富的感知觉刺激,建构具身型环境
认知的具身性要求幼儿园自然体验课程要促进幼儿的认知体验,强调通过身体认知世界,鼓励幼儿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感知物体,形成认知。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主张心智的体验性,认为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人们的心智并不是外部客观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经由身体体验形成的,与感觉-运动系统紧密联系[9]。3~6岁幼儿主要是凭借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思维活动的,因此提供丰富的感知觉刺激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自然环境创设中,我园利用沙、石、土、草不同材质的地面,投放石头、树枝、树叶、植物种子、木片等开放性的自然材料,并提供铲子、镊子、放大镜、石臼、石磨、剪刀等工具,让幼儿在摘、捣、摆、磨、挖、挤、闻等一系列操作中调动不同感官进行探索,促使他们获得多样的自然体验。此外,我园还注重生物的多样化,从时间轴、空间轴等维度对园内自然资源进行了规划,建立花卉、蔬果种植时间表。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力求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花卉、蔬菜、水果,使幼儿园能够三季有花、四季有叶,最大限度实现物种形态的多样化,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觉刺激。
(二)支持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促进思维可视化
认知的动力性体现在认知过程并非是机械性的,而是认知主体与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耦合生成的动态系统[10]。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开创了马赛克方法,支持儿童使用儿童拍照、图书制作、幼儿园之旅、儿童会议等方式(即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表达自己听到、看到、闻到、触摸到的具体感受。因此,教师不仅要提供丰富的表征材料,如自然物、画笔、纸张、毛线、铁丝、锡箔纸、颜料、陶泥等,也要提供技术支持,如投放儿童相机、Ipad等,支持幼儿将自己的思维用多种方式表征出来。
例如,在项目活动“鸟”中,孩子们观鸟后,尝试使用自然笔记、儿童拍照、儿童诗歌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并用花瓣、树枝、蔬菜等拼图再现自己观察到的鸟,从而让教师了解他们的认知经验,“看见”他们的学习轨迹。
又如,在项目活动“一棵活了26岁的阴香树”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观察、调查等方式认识阴香树的年轮,了解年轮的形成过程,理解树龄与年轮的关系。在认识阴香树的年轮之后,教师提供了树叶、树枝、石头等自然物,引导幼儿利用材料拼接出阴香树的年轮,使幼儿对年轮的认识可视化。教师及时记录了活动中幼儿的讨论,并结合幼儿创作的年轮作品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幼儿并未真正理解“太阳照射影响年轮的疏密排列”这一现象。于是,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了反思,改进了教学策略,提升了幼儿学习效果。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将自己的思维可视化,为教师了解他们的思维动态、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三)拓展室内外活动空间,开展无边界学习
认知的情境性体现在认知根植于环境,受身体所处环境的限制与影响,开放性的环境更能引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首先,要关注环境的开放性。幼儿园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多个户外学习中心,打通室内外活动空间,将活动从教室内延伸到教室外,打破“教室”这一传统的固定空间格局。例如,我园创设了魔法蔬果园、木工坊、生态园、小水池等多个学习中心,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实现室内外环境一体化。在室外课堂中,大自然就是教室,幼儿头顶蓝天,在没有围墙、没有天花板的天然场所中进行探究,沉浸于当下,专注于思考。其次,充分利用本土化自然资源。我园与社区、公园、湿地、自然教育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鼓励幼儿走进自然和社会,开展无边界学习。开放性的户外场域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让幼儿自发地建立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获得生动直观的经验,这是在幼儿园有限空间内无法实现的学习。
具身认知理论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教育者审视当下的教学实践,建构以“身心一体论”为圆心的不断向外延伸拓展的整体课程模式。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探索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创设、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内容,将是我园今后的研究方向。
[1][4]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燕良轼.具身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14(6):483.
[2]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
[3]秦安兰.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21(11):19.
[5]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4:21.
[6]葉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04):109.
[7]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7):57-65.
[8][10]胡万年,叶浩生.中国心理学界具身认知研究进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06):111.
[9]Lakoff,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49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自然体验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课题批准号:2019YQJK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