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秦骁婷
早在1970年,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贝蒂˙琼斯教授就在《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一书中提出了“生成课程”的概念。她认为,课程不是教师先写出来的计划,而是在了解儿童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所谓生成课程,就是教师在与幼儿一起活动时,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同时使课程不断深入的过程。生成课程虽然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的,但也不是幼儿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本文以“蛋”课程的生成为例,阐述生成课程的实施策略。
早晨,涵涵坐在教室门口,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煮鸡蛋,开始剥蛋壳。牛牛看到了,问涵涵:“你爱吃鸭蛋啊?”涵涵说:“我这个是鸡蛋。”牛牛说:“蛋壳是绿色的,肯定是鸭蛋!”涵涵急得高声说:“这明明是鸡蛋,我妈妈说这是绿壳鸡蛋,营养更好。”争论声引来了其他孩子,他们围过来加入了讨论。云云说:“我也见过绿壳的鸡蛋。”阳阳说:“我没见过,绿壳鸡蛋是什么味道的?”苒苒说:“应该是跟鸭蛋一样的味道吧。”童童说:“绿壳鸡蛋是谁生的?”旁听到孩子们的对话,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于是加入了孩子们的讨论:“所有的蛋都长得一样吗?你见过什么样子的蛋?怎样可以分辨出生蛋和熟蛋?蛋有什么营养?”
在热烈的讨论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问题,我和孩子们决定一起来探讨蛋的秘密。于是,生成了“蛋”的主题活动。该活动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尊重幼儿的兴趣。鸡蛋在生活中十分普通,但涵涵手中的蛋因为是绿壳而引起了孩子们的认知冲突,引发了争论,孩子们的兴趣正是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当然,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兴趣难以取得一致,此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筛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重视师幼的互动。生成课程需要了解幼儿、理解幼儿。这就需要师幼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当发现了孩子们对蛋的兴趣后,我立即加入孩子们的讨论之中,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在于幼儿的互动中,依据价值判断,抓住契机,生成课程的主题。
第三,发掘了幼儿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有效的生成课程应该是具体的、接近幼儿经验的。蛋,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对于蛋还有许多未知,在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探索未知,正是课程生成的重要切入口。
在确定课程主题后,我开始设定课程目标。生成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探究活动,探究的主体是幼儿,因此,在生成课程的目标设定上,我考虑的是孩子们如何主动地、愉快地学,让幼儿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于是,我将课程的目标设定为四个方面:1.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意识,能用各种感官探索不同卵生动物的蛋,积极主动地了解蛋的种类、结构及用途等;2.能用交流、谈话、实验和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表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专注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学习品质;3.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主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4.引导幼儿了解农民的辛苦,食物的来之不易,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不浪费食物。
确定了主题和目标,构建内容成为生成课程活动的重点。主题网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主题网络以生成课程的主题为核心,把相关的概念、内容以及活动连接起来。主题网络图的编制需要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同时体现多态性、过程性,并贯穿于整个活动。
1.发现幼儿需求的问题图。关于蛋的认知,孩子们有很多的问题,因此可以构建问题图,着重记录幼儿的问题。比如在“蛋”主题中,孩子们从蛋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从哪里来、哪些可以吃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问题。问题图可以帮助孩子们从不同视角去思考,去自由表达,有助于他们互相倾听、相互启发。问题图编制的重点在于摸清并挖掘孩子们关于主题的潜在经验,使后期的课程设计能顺应孩子们的内在需求。
2.基于师幼共鸣的预设图。预设图是建构动态主题网络的第二步,着重于记录教师的思考。前期收集了诸多孩子们关于蛋的问题后,我结合他们的问题和自身关于主题的思考,预设了一些大致需要完成的目标及相应开展的活动。比如各种不同种类的蛋、蛋的大小对比、区分生熟蛋、蛋做成的美食等。预设图是教师在问题图的基础上,把握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幼儿共同进行的课程内容。
3.激发幼儿想象的媒介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媒介,比如借助各类关于蛋的绘本、科普书籍;测量蛋的大小、轻重时使用的尺子、电子秤等工具;装饰蛋时需要用的超轻黏土、彩纸等各类手工材料;借助探索孵小鸡的孵蛋器等。媒介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多种多样的媒介可以让幼儿在思考和体验中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着眼幼儿潜能的延伸图。延伸图是主题活动的延展,是教师在分析幼儿最近发展区和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目标的基础上绘制的。主题活动中期,我参照《指南》目标,针对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梳理出延伸图。比如语言领域可以延伸引导幼儿进行复述、仿编的内容等;健康领域可以延伸到捏、揉、搓等小肌肉动作的发展;科学领域可以延伸到对比、测量、称重、排序等能力的发展;社会领域可以延伸到发展幼儿的任务意识等。
主题网络图体现的是课程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它为课程的生成和发展规划了走向,保证了内容与主题的契合性,预设与生成的兼容性,观察与指导的针对性,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主题目标和主题网络确定之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实施活动,是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在蛋主题活动中,我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了以下方式方法:
1.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不仅是幼儿最自然有效的学习,更是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基本途径。比如在组织“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活动时,我首先设置游戏情境:“老师这里有两个蛋宝宝,他们特别喜欢玩转圈圈的游戏,请你猜一猜,他俩谁转得快?”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猜测。我接着说:“请小朋友来帮他们转一转,一边转一边观察,然后在转得快的蛋宝宝身上贴上红苹果。”孩子们操作后,我追问:“为什么有的蛋寶宝转得快,有的蛋宝宝转得慢呢?”孩子们大胆猜测,却没有统一的结论。于是,大家一致决定把蛋壳敲开一探究竟。敲开后发现,原来转得快的是熟蛋,转得慢的是生蛋。“调皮蛋宝宝转圈圈”的情景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操作兴趣。
2.在体验中学习。幼儿生成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探究,而这种探究需要引导幼儿积极体验。孵鸡蛋的探索过程漫长,可以直接给孩子们观看孵蛋的图片、视频,也可以请有经验的家长来给孩子们讲解。考虑到孩子们想亲自孵蛋的需求,同时也想通过这个活动来渗透生命教育,我提供了孵蛋器让孩子们亲自参与观察、质疑、等待、记录,充分感知小鸡破壳的全过程。在亲身体验中,孵蛋需要做什么准备、需要哪些工具、需要多少时间、小鸡出生之后的喂养等环节让孩子们与环境、材料发生互动,以自己的方式、行为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的契机,蛋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食物。在绘本《圆滚滚的蛋》中,呈现了以蛋为主食材的各种烧法,孩子们看得直流口水,于是我们决定办一个冷餐会:每个孩子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准备一道以蛋为主的美食,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品尝。孩子们带来了蛋糕、蛋挞、煎荷包蛋、茶叶蛋、蛋饼等,大家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与家人准备的过程,反馈美食的味道,就连平时不爱吃蛋的孩子也都融入品尝的行列。看似寻常的冷餐会,发展了孩子们的亲子关系、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感恩共情等深层次的能力。
幼儿园生成课程是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的,它需要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系列课程活动。幼儿是生成课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幼儿,对幼儿的动态进行分析,对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依据幼儿的兴趣和疑问进行设计,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