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陈玲
陶行知先生在阐述农村教育时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所支教的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唾手可得。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条件让他们与自然亲近,生成贴近农村幼儿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一、走进自然资源,融入主题教育,领略乡土风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若幼儿的好奇心能得以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化作强烈求知欲和创造欲。中午我带幼儿到园外散步,一簇簇肆意绽放的紫色小花吸引了幼儿,走近一看,原来是旺盛生长着的野豌豆。应着幼儿兴趣,就地生成了科学活动“野豌豆”。近距离地观察、探究,幼儿认识了野豌豆叶子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并且与旁边菜地种植的豌豆作比较,区分出异同点。一周后,当他们发现隐匿在绿叶中脆嫩的小豆荚时,兴奋不已。系列活动二“香喷喷的野豌豆”中,幼儿认识了野豌豆荚的形状、颜色,还在点豌豆中掌握了数的概念。在品尝活动后,幼儿能用语言描述生、熟豌豆的不同味道。延伸活动时,教师带着幼儿用豆荚做成哨子吹,当此起彼伏的哨声从他们嘴里发出时,他们欣喜若狂。
在“遇见野豌豆”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及时顺应幼儿兴趣,在不断观察、探索中生成了科学活动,在主动参与中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激发了探索精神,锻炼了动手能力,陶冶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二、依托自然资源,活化园本课程,享受乡土气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以“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切入口,设计贴近农村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活化幼儿园课程。
农村幼儿都见过水稻,但他们对稻子的生长过程、如何变成大米却并不清楚,为了给幼儿解疑,我们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设计了园本课程“悠悠稻米香”,请有农活经验的教师带领幼儿展开了系列活动。
在“泡稻种”活动中,幼儿了解泡稻种的必备条件,尝试泡稻种的步骤:浸种→催芽。熟悉撒种环节:松土→洒水→施肥→撒种→盖土→覆薄膜。连续观察后幼儿发现原来发芽的稻种长高了就是秧苗。他们向家长了解秧苗移栽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帶着自己培育的秧苗下田插秧,在操作中感受到劳动的不易。经历漫长的成长期,终于盼来了收获,幼儿亲眼看到大片金黄色的稻穗在顷刻间被高大的收割脱粒机卷进了肚子,饱满的稻粒就神奇地跳进了事先准备好的口袋,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煮新米饭,农民伯伯告诉他们稻粒需要晒干后才能去加工厂脱壳碾成大米,此时幼儿才明白稻子成为餐桌上的米饭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
“悠悠稻米香”系列活动,依托本地独有的自然资源,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究水稻的成长过程,在实践中收获喜悦,积累经验。懂得了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三、利用自然资源,丰富自然角,体验乡土乐趣
班级自然角是幼儿开展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场所。教师利用幼儿园的墙面和橱柜,将常见的植物、种子等带进自然角,创造条件,让幼儿亲近自然。
种子在农村是常见的,班级自然角柜子上摆放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墙面则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植物,幼儿通过“寻找植物妈妈”的游戏,探索种子和植物之间的联系;种子的投放,为幼儿观察、比较、分类、排序提供了材料,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可以用来装饰物体,发展想象力。
家有农田的家长带来农作物和各类蔬菜种在小盆里,幼儿通过观察、照料、记录不同植物,了解各种植物生长的过程,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在建构经验同时,丰富了自然角内容,体验了乡土乐趣。
四、挖掘自然资源,丰富区域活动,感受乡土情怀
课程游戏化提出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要提供丰富、大量的操作材料供幼儿操作。我园挖掘自然资源,开设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活动区域:“麦秸坊”“果蔬园”“五谷丰登坊”“糕点坊”。为了丰富孩子们游戏材料,我们发动家长、幼儿、教师收集农村随处可见的稻草、麦秆、芝麻秆、芦苇和丝瓜瓤等自然作物投放到各个区域内,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玩耍、自得其乐。
在这里,大自然成了生动的课堂。幼儿在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中,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好奇心,获得了认知,习得了技能,培养了美好情感。作为教师,只要擦亮我们的慧眼,捕捉幼儿兴趣,巧用自然资源,就能发掘自然环境中的教育价值,在与大自然的“约会”中,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走向科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