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时间:2024-05-09

赵艳红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一些写作知识,什么开头铺陈、结尾议论或抒情等;在刻板地传授写作知识技巧后,再让学生写作。学生们一见到作文题目,便叫苦不迭,唏嘘连声,多数作文内容为无病呻吟,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作文教学专家刘雪倩的《教学生在生活中作文》一书,使我获益匪浅,进而认识到,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与自己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有直接关系。由此,在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加以实践,把以“教”为主的作文教学,改为以“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并体验生活。

刘雪倩在所著的书中提到:“用‘演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和感知”的方法,通过“演”让学生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中,捕捉到一些感人的“镜头”,这些镜头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相融合,形成表象,产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对所见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的认识,形成新的意象或观念,变成理性认识。在“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亲身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原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升。在这一方法的启发下,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留心生活,捕捉写作情境。生活中,作为演的训练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有意识设置的除外),因此,决定了“演”的训练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于是我随时捕捉写作情境,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体验。

有一次,上课的铃声响了,我拿着书走进教室,一位小个子男生正在不情愿地擦着黑板,黑板上黑一道白一道儿的。当这位同学擦完黑板后,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脑中“回演”刚才所出现的情景;由于有的同学注意的不够,我又叫当事人“重演”了一下,以利于学生更细致的观察。观察之后,我让同学们反思,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有的說:“上课之前就应该做好值日,他这样耽误了我们上课时间是不对的。而且,他也没有把黑板擦干净,不利于我们看老师的板书,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通过反思,这个男孩也谈出了心中的不满:“为什么值日生不来擦黑板,偏让我擦?”这个男孩诉委屈后,大家把质疑的目光投向了值日生。在我的引导下,“群辩”开始了,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责任心、互相友爱的思想在提升。我因势利导地让学生“比较几个观点的正确与否”“提示看问题的角度”“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看法”等,通过点拨,巧妙地把写作的技能、技巧教给学生。最后,让学生针对这一事件写一篇作文。学生的作文中,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恰当的议论,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令人满意。

二是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在作文教学中,我还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的写作情境,在设置贴近生活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依角色的身份和情感体验进行作文训练。

比如,我指导学生进行“如何描写”的片段练习时,让学生进行“突然进到安静的办公室,自己将怎样进门,才能既不打扰老师们备课,又把要说的事情告诉给班主任老师”的表演。学生既有动作,又有语言,再加上表情,表演地惟妙惟肖,这类似于戏剧表演中的小品练习,或者是合作完成的生活片段,旨在让学生投入生活,调动生活积累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大家都清楚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琐事,有经验的教师会观察、整合,形成一种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且,正是在琐事发生的不经意间,最能够暴露人的真性情,那正是我们点拨孩子写作的最好契机。

三是开放性课堂,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我们还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生活的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学生认真观察、体验。

比如,大雪过后,天蓝地白,学生惊喜于大自然的神奇,课间嬉闹,争相与雪球、冰凌“亲密接触”。于是,我抓住这绝好的机会,带领学生认真观察、体验,然后让学生写一篇与“雪”有关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写道:“小雪,你这可爱的姑娘,我伸出手迎住你,心中确实是含了惊喜的。你柔柔的在我手中融化,留下一汪泪水,是相思大地的泪,还是埋怨我的不近人情——不让你扑进大地的怀抱?小雪,我多想吻一吻你洁白的心,可你逃掉了,却趁我不注意,吻我的头发,吻我的眼睛,吻我的嘴唇。啊!小雪,你是甜的!”这么自然,这么生活,这么广阔而丰富的天地,给了学生无数美的东西:有知识,有智慧,有探究,有享受,它训练了学生一双识别美的眼睛,它使“教”与“学”的双方均从生活中寻找到鲜活的训练载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提升对写作情境的认识,从而创造性的进行写作。教师通过开放课堂,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说真话,倾诉真情实感,使作文成为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沃土。

实践证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写作的大环境,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有生活的烙印,使学生亲自去感悟,去理解,去升华,才能使他们开出思想的火花,最终教师达到“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