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叠加式”作品展示在幼儿园美术区的运用

时间:2024-05-09

张丽霞 钱聚倩

美术作品是幼儿艺术活动的产物,是其对周围生活及事物的认识、感受与独特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明确指出,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中,将艺术领域的课标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创造、展示(表演或制作)、回应和关联。其中,“展示”是指诠释和分享艺术作品,“关联”是指将艺术想法和作品、个人意义及外部背景联系起来,两者都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事实上,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视域下,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更应成为一种交流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幼儿的作品不应仅是艺术活动后静止的结果,更不应被随意丢弃或堆积在储藏室,而应该用适宜的方式展示出来。美术作品的展示体现出对幼儿艺术创作的认可和对幼儿的尊重,当一个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很正式地呈现在集体面前,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作品展示是一个促进交流的过程,能够使幼儿之间分享有益经验,拓展审美体验。同时,作品展示还是一种质性的评价方式,成人可通过显性的作品去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社会性、艺术审美、艺术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通过作品表达的内容追寻幼儿的内心世界。从环境创设的角度看,蕴含着儿童主体意识的美术作品是“环境是儿童的环境”这一理念的体现,同时,稚拙的幼儿作品也能点缀环境的童趣和艺术感。

那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在美术区展示幼儿作品,不辜负每一个有趣而独特的创意呢?笔者认为:第一要追求教育功能,体现幼儿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尽量还原幼儿的创作过程,给予其他幼儿启发与借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审美和创新意识;第二,要追求艺术之美,通过色彩的搭配、背景的衬托、空间的布局、凹凸的组合等增添美术作品的美感;第三,要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自主展示作品的支架,因地制宜地运用空间资源,让幼儿能够参与到作品展示中,凸显其在艺术参与中的主体地位。

一、过程叠加,还原作品背后的故事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个人的审美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欣赏一幅作品后产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审美经验、审美偏好。很多时候,旁人“看不懂”“看不全”或“看不透”幼儿美术作品,是因为幼儿的表现方式自成一体,不拘泥于成人的经验化、模式化。而且,似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进入幼儿的精神世界,像一个玩伴一样去感受他们天真而又丰富的内心。为了让幼儿的美术作品为更多人了解、欣赏、认同,通过作品感受幼儿瞬间的内心波澜,教师有必要改变作品的展示方式,还原作品背后的故事。

1. 创作材料+作品

工具和材料是幼兒进行艺术创作的有效载体。在学前阶段,由于受到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制约,幼儿美术表现的技能有限。因此,丰富多元的工具和材料能为幼儿的创作插上翅膀,减少创作中的技术障碍,让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落地,变不可能为可能。如在西方艺术中较多呈现的浮雕式作品,其创作难度很大,用传统技能很难在幼儿阶段进行开展。但幼儿在美术区运用保鲜膜自主探索、巧妙地创造出了浮雕的效果,他们先将液体胶涂在硬纸板的表面,然后盖上保鲜膜随意玩耍,让保鲜膜在纸板上留下各种纹路和褶皱,接着在保鲜膜表层刷上银灰色颜料,就产生了浮雕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可能其他幼儿不会知道这是用什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展示的价值就止步于欣赏色彩、图案了。教师可以将保鲜膜用艺术化的手段与幼儿的“浮雕”作品进行叠加展示,如将作品贴在保鲜膜上悬挂,或用硬纸板做成相框,将保鲜膜绷在上面形成平面,让幼儿自由触摸,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创作材料。

2. 创作过程+作品

幼儿艺术创作过程是个性化的。在美术区,教师投放了丰富的工具和材料,给予幼儿自主创作的空间,因此,每一天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的幼儿可能使用的材料不一样、过程不一样、作品也不一样,这些过程都是非常好的资源,能拓展幼儿的艺术经验。如何让这些过程资源展现在环境中,给予幼儿启发呢?教师可有目的地拍摄幼儿在创作中不同时段的照片和作品同时展示。如一幼儿创作了几幅水彩颜料水印画,色彩鲜艳、图案美妙,很快就吸引了其他幼儿的注意,纷纷开始讨论这几幅画是怎样做出来的。教师并没有及时回应,而是将拍摄的幼儿创作时的一组照片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在作品旁边,并且编上相应序号,这组展示激起了幼儿的兴趣,甚至有的幼儿在当天就进行了尝试。可见,这样的展示不仅能让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还能让幼儿对于操作的过程一目了然,为后期的艺术探索提供支架。

二、元素叠加,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如果说美术创作过程是从内容到形式,那么美术鉴赏则是一个逆向过程,即从形式到内容。幼儿的作品色彩丰富,但教师在呈现形式上略显单一,缺少不同维度的形式呈现。如何将色彩缤纷的幼儿作品摆放在一起,做到多样与统一, 使艺术形式既具有本质上的整体性,又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做法如下:

1. 自然物与幼儿作品的叠加

大自然是一个富有生机的世界,自然界中植物的叶、大部分动物都具有对称形体,会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大自然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树枝、树叶、果壳、种子、石块、稻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如在写生“绿植”活动的作品展示时,一盆绿植和一张幼儿的水粉写生放在一起,几个南瓜和幼儿的泥塑作品放在一起,就能产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感觉。巧用原生态自然材料,是幼儿对话大自然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与稚拙的和谐统一。

2. 大师作品与幼儿作品的叠加

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本质是情感。对比是创造艺术美的重要手段,儿童画是幼儿内在的表达,20世纪的现代艺术也“返老还童”,从儿童画里寻求现代主义的形式特征。在幼儿美术作品展示时,将同主题的大师作品一起呈现,能够让幼儿与大师对话,开拓艺术视野。如在展出幼儿关于“星空”主题的作品时,同时展示梵高的《星月夜》,使经典与童趣相映成趣,也便于幼儿感受大师作品的色彩美和线条张力。

3. 多元背景与幼儿作品的叠加

人的视觉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受。在视觉艺术中,节奏主要通过线条的流动、色块的形体、光影的明暗等因素反复重叠来体现。一株兰花长在杂草丛生的山间野地,即使再美也无人发现。但如果把它栽种在精美的花盆里,摆在色彩适宜的背景前,打上一束光,立即会显得优雅大气。事物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呈现的方式和所处的环境让它变得与众不同。因此,在幼儿美术作品陈列过程中,适当加入背景,关注透视的远近、色彩的进退、比例的大小、线条的曲直等构成视觉上的节奏,使前景与背景互相衬托,有利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感和观赏性。如在幼儿作品后面衬托一张牛皮纸、瓦楞纸等,能够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在后面衬上一块粗麻布能够增加作品的粗犷和原始感,在后面衬托一张透明的玻璃纸,能够使作品看起来更加灵动、通透,在后面衬托一些树叶、纸条能够焕发作品的自然生机。因此,教师可根据作品的不同主题、色彩、表现手法等,在作品后面衬托不同材质、色彩、纹理的背景,凸显作品的立体感和艺术感。当然,这项美化工程也可以引导幼儿来完成。

三、空间叠加,打造作品的立体感

幼儿美术作品大都为单次创作,不管是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画幅、尺寸一般偏小,作品特点迥异、形状不规则,一方面给展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小、碎、杂、多的作品如果只是简单摆放,很难呈现出艺术化的效果。且部分园所活动室空间狭小,美术区环境创设受到空间的局限,不能完全理想化地进行作品展示。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发挥个人智慧,灵活巧妙、因地制宜地进行空间叠加,烘托作品的立体感,凸显艺术气息。

1. 平面作品——多空间呈现

悬挂法——对于空间狭小但层高充足的班级来说,悬挂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展示方式。可以悬挂的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麻绳、珠帘、鱼线、毛线等,还可以选用自然材料,如树枝、藤条等,并辅以各种塑料、木质的小夹子来固定作品,可以从上往下悬挂、依墙悬挂等,前者体现出通透的灵动感,后者则能够节省空间。这种方法对作品的尺寸没有限制,方便拆卸和调整,对墙面也没有破坏。而且,夹夹子是幼儿比较喜欢做的事情,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

鑲嵌法——用牛皮纸、瓦楞纸、硬纸板等做成不同形状的简易边框,将幼儿作品镶嵌其中,能够增加作品的质感和艺术感,有了画框的支撑,整个作品变得比较厚实,再用两个大架子分别夹住画框下面两侧,就可以让作品站立起来。这种方式美观便捷,教师可以在美术区投放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如各种质地较厚实的纸张、杂志彩页、树叶、干花、剪刀、花式打孔机、丝带等,鼓励幼儿在美术区活动时自主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画框,用于装裱自己的作品。

支架法——选用微型画架、小型花架(置物架)、小型汽车轮胎、电动车轮胎等,搭配一些绿植花草、趣味玩偶等,艺术化地摆放在美术区角落,提供一些大小不同的木工板,形成一个别样的“展示台”。幼儿可以根据作品的大小选择相应的木工板,将作品夹在板上,摆放在展示台,让作品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展示区成为幼儿的秘密花园。

2. 立体作品——多途径展示

瓶插法——将树枝、木棍、干花等插入造型精美的瓶子中,摆放在美术区的桌子上,在装扮美术区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为幼儿的手工小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树枝上可以绑上一些小的毛根,做成小弯钩,也可以夹几个创意小夹子。这样,幼儿的折纸、泥塑、绒线等“迷你”作品,就可以便捷地挂在树枝上。当然,在班级的走廊地面上还可以摆放一些造型美观的陶罐,里面插上芦苇、干枝、稻穗等,也能起到同样的装饰和使用效果。

沙盘法——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言语的心理治疗方式,常用于低龄儿童。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由摆弄,最后形成一幅沙盘景观。咨询师可以根据沙盘的呈现分析来访者的心理,进而找出心理干预措施。有沙箱的班级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展出幼儿的作品,教师可以在美术区投放一些小玩偶,幼儿可以把自己做的立体作品摆放在沙箱中,并且用教师提供的小玩偶创设情境,打造出主题式微景观。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蚕宝宝”中,幼儿用黏土制作了蚕宝宝,教师鼓励她把蚕宝宝放在沙箱里,幼儿接着在蚕宝宝旁边放了一棵树,因为蚕宝宝要吃树叶。沙盘法既能够有效拓展幼儿的艺术创作,也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悬架法——部分班级没有足够的桌面、柜子摆放幼儿的立体作品,悬架法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取一些大小不同、质地硬实的喜糖盒或者鞋盒,根据需要在鞋盒内外刷上不同的颜色。当然,颜色需要进行搭配,避免色调不一致造成的低俗感。将刷好颜色的鞋盒固定在墙壁上,里面就可以放幼儿的立体作品了,大小不同的盒子上下错落摆放,会增强整个墙面的立体感和艺术感。

幼儿美术作品展示是对幼儿艺术创作的尊重,是将幼儿的艺术表达与社会生活联结的过程,也是无形的教育过程。教师应灵活拓展空间,巧妙运用生活、自然资源,多元叠加、融入创意,使美术作品的展示过程隐含教育价值,展示结果呈现艺术之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