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4-05-09

祁文娟

维克多·罗恩菲德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不是一种目标,只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创造性的品格是每位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作为教师、家长不能从成人的视角去看待与评价儿童的世界,而是应该为儿童排除一切干扰,将这种潜能激发与表现出来。这样,每个儿童就会自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方式。罗恩菲德的艺術教育思想主要有三部分:儿童发展阶段论,艺术教育治疗论,启发式教学观。本文重点阐述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从而整理出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概述

总的来说,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艺术的创作学习,启发儿童的创造性表达。他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场景来启发儿童,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去体验生活,为其提供可以自由表现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发展儿童的认知、想象与创造能力。这种教学观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特别是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中,罗恩菲德倡导的鼓励自由主义与课程游戏化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有共通之处。

(一)启发式教学观的指导思想

罗恩菲德启发式教学观认为儿童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素材进行自我表达。该种观点反对教师对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进行过多的干涉,反对教师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儿童的作品。在这里,他提出一个基本观点:无须要求儿童画指定的物体和图形,而应引导、启发他们去创作自己思维中的象征物。另外他还对教师提出两点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能够使自己的想法和儿童保持一致;其次,教师必须要熟悉与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过程。罗恩菲德认为,教师应为儿童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 发挥儿童的天性,保护儿童的自然成长,让他们能够自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此外,他还肯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件,融入美术创作的过程之中,从而拓展儿童的视野,启发儿童创作的灵感,以此达到有效而丰富的教学成果。

(二)启发式教学观的基本方法:问题式教学

罗恩菲德的启发方法是指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此拉开启发式教学的序幕。问题式教学强调教师鼓励儿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以问题提取儿童大脑中的视觉记忆,而不直接告示儿童应该如何去做。罗恩菲德总是有计划地让儿童做一些事情,目的是为了促使他们身体的成长。如他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我在刷牙”的实例以及一连串的启发式问题。“为什么”是启发的目的。“是谁”是指儿童明确独立或与某人、小组合作进行的对象。这样启发他们对外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辨别能力。“是什么”是指儿童的哪些方面被启发。“在什么时间”和“在什么地方”是为了让儿童在问题中形成时间和环境的概念。这种问题的引导也是为了促进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空间表现。“怎样做”则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创造性表现。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可以使儿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发挥创造力,在给予儿童一定的启示之后,应该让他们独立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推动美术创作。此外,罗恩菲德认为启发式教学对每个儿童起到不同的作用。对整个班级来说,实施同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只要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的创造性就会保持自由。

二、罗恩菲德启发式教学观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注重教师教和幼儿学的自由,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引发幼儿的创造性,使幼儿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表现和发展其创造潜力。在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罗恩菲德的思想值得借鉴。

(一)链接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真实感受

罗恩菲德启发式教学观强调教师的任务在于充分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去感受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并以此来启发儿童。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记录了很多关于概念形成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形成与每个儿童本身和外界环境都能产生密切的关联。任何发生在家里、学校、商场、车站、街道上或在进行的某项活动的动作,都可以成为罗恩菲德启发教学的场景。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主动将儿童的生活经验融入学习中去,从而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在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如我园地处长江江畔,靠近南京长江大桥。国庆到来之际,为了迎合主题活动“美丽的祖国”,我园教师就带着小朋友在大桥公园近距离观看长江大桥。当火车从桥面经过的时候,幼儿纷纷发出“哇”的声音,感受着大桥的雄伟。所以在主题墙的布置上,教师们也不再烦恼,各种描绘大桥与南京风景名胜的绘画作品呈现了出来,这种感受力正是幼儿亲身观看大桥后的真实显现。

(二)运用有效媒介,激发幼儿的自由表达

罗恩菲德的启发教学观中认为实践是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只要给儿童提供充足的艺术材料,他们就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儿童在对于艺术素材及技艺无意义的选择将会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要斟酌什么样的艺术媒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按照罗恩菲德的观点,在进行启发式教学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艺术材料的特质,并对材料进行筛选,有准备的将必需的材料投放到活动中,供每个儿童选择。这样,在儿童投入到活动之后,就不会因为无效的材料投放而受到干扰,也避免了因教师分发材料的动作而影响活动的连续性,导致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影响儿童的整个绘画思维。因此,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在对儿童进行启发之前,需要让所有参与的儿童都选择适合于他们创作的材料。教师需要充当一名观察者角色,不去打扰他们的思维和想法,给他们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材料、熟悉材料,进而去完成作品的创作。如果有儿童遇到一些美术技巧或对材料媒介存在认识上的困难时,教师也不应该放任不管,而是要根据儿童的具体问题给予耐心地引导与帮助。只有教师适时的扮演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儿童才能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抒发情感,展现个性和表达创意。

(三)启发幼儿主动学习,在问题引领中提高创造力

罗恩菲德启发式教学观的基本方法是问题式教学。他认为儿童不应该按别人的要求和想法去设计、去画画,而是应该自主地创造一套特有的符号,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组织它们。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确立儿童的这种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去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视频影像、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幼儿各方面的感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提问,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在给幼儿一些启示之后,应该让他们独立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罗恩菲德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儿童之前没有画手臂和手指的经验,教师就应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启发,例如用练习接球动作来加深儿童对手的直接感受。当儿童想要去接球的时候,教师应抓住他的胳膊往后拉,让他在接球之前感受到伸出手臂这一动作,然后再放开他的胳膊使他接到球。当儿童玩过这个游戏后,再让他们把这次接球的经历画下来。如果他没有画手臂,教师可以进行问题引导,问他:“再想一想你到底是怎么接到球的?”罗恩菲德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对手和手臂的感受将会比只要求他们去描绘手的形状要强烈得多。当这种体验强烈了,幼儿的创作能力也就会不断地提升。在日常美术活动中,我园教师始终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幼儿的直接体验。如我们会定期开展户外写生活动,而不是在班级内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去画,因为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幼儿可以创作的素材,他们有权利去自主选择需要创作的对象。而当幼儿在创作活动中遇到困难停滞时,教师应该以问题的引领,激发幼儿的主动创作,而不是单纯地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 [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3]郝亚丽.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技巧观断想[J].鸡西大学学报,2011,(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