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忻微宏
题目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类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简称为“同情的错位”。
针对现象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联系自身见闻,思考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件。通过例举的方式把抽象的现象具体化,有助于我们对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例如,我们看到一个行乞者叹息悲伤,我们开始同情他生活困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事实上他是因为被人诬陷、被斥为骗子而悲伤等。联想涉及的面越广,越有助于全面分析问题。接着我们便要着手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同情的错位”呢?既然“同情的错位”发生在同情者和被同情者之间,那么双方都有可能导致错位的产生。从同情者的角度而言,哪些因素会影响他的认知判断?从被同情者的角度而言,是否存在干扰同情者认知判断的因素?此外,我们还需要把问题放到时代背景下去思考,這个时代相比过去,是不是有新的因素促使或加剧了这种错位的产生?如此,我们便能获得对现象深入而全面的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应如何看待“同情的错位”。认可接受它?那么就需要思考如何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尽可能规避错位的发生,使得他人的同情能最大程度地令悲伤者接受、获益。否定它?那么我们还需要同情吗?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思考清楚了,写议论文也就有了鲜明的观点。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质疑。我们的观点是否能够涵盖所有的情况?如果不能,那么特例是什么?如果认为同情即使存在错位,也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情感,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悲伤都值得被同情?是不是所有的悲伤都适合以同情来对待?如果站在敌论者的立场,又能以什么样的理由质疑这种观点?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适当的补充,能使我们的观点表述更为严谨。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
运用示例
杨绛同情老王的生活贫苦,在接受老王送给她的鸡蛋后执意以金钱相还。她未曾理解老王对她诚挚的友谊而盲目同情,徒留老王一个人孤独无依地走完生命的旅程。世人将托尔斯泰的言论奉为圣言,革命派青年寻求他的支持时,却仍无法理解托尔斯泰心中的无奈与悲伤,甚至连他的亲人都无法理解他。最终,一味奉承或无端争吵,消磨尽了托翁对人世的最后留恋。因而,作为旁观者,面对被同情者,落泪之时请尝试理解悲伤。否则,盲目同情可能适得其反。———一考生
适用素材
课本素材:庄子《秋水》
运用示例
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习惯从个人立场出发,但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爱好习惯上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人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正如庄子在《秋水》篇中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差异使我们与他人形成了认知、沟通上的障碍,因此出现“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考生
适用素材
罗杰斯“共情理论”: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含三个方面:
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咨询师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及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心理并获得反馈。
运用示例
比起同情,我更欣赏以一种共情的态度来对待悲伤者。共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它与同情不同。同情中的同情者往往高高在上并且常常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而共情则要求共情者能够设身处地理解被共情者,使对方因感到被理解而不再孤独悲伤。因此,共情既包含对悲伤者的尊重,更是我们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最佳途径。———一考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