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对他人悲伤的同情常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但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的错位往往使同情成为一件麻烦事。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警惕同情的泛滥。
一直以来,同情都被视为人必备的美德。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恻隐之心”乃人之四端之一,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身边的人,并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视为评价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不少人甚至认为,不对悲伤者施以同情,简直和禽兽没什么两样。于是人们看到悲伤者时会不自觉地感慨叹息,甚至想上前说几句同情安慰的话,却没想过自己眼中的悲伤可能并不是被同情者心里的悲伤。
同情的错位,源于同情者认知的偏差。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立场出發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我们的认知结构限制了我们认识的客观性。并且,人的感性往往快理性一步,于是看到他人悲伤,人总是想当然地施以同情,而不是理性地分析,从而造成同情的错位。同情的错位,同样源于被同情者的沉默。出于对隐私或尊严的维护,被同情者往往会倾向于掩饰或抑制自己的悲伤,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这使得本就难以捉摸的悲伤更加扑朔迷离了。
同情的错位,提醒着我们收敛泛滥的同情。我们需要平复情绪,更客观地看待悲伤者,理解他们的悲伤,了解他们的需求。茨威格说,一个人的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比冷淡无情有害得多。有时候,我们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与其凭自己的经验来同情别人、发表建议,不如收敛我们的同情,安安静静地陪伴,给悲伤者一个自我调节的空间。
别让同情泛滥,更因为有一些悲伤只容许我们仰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的悲伤,渴望帮助贫苦的农奴却不得是托尔斯泰的痛苦。面对这样的悲伤,我们唯有肃然起敬。对他们表示同情,只能显示我们的渺小与无知。
不可否认,同情确实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之一,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使社会变得充满温情。但是,当我们心生同情与悲悯时,也需要保持冷静,因为表达同情也需要适当的时机、适合的对象。别让同情泛滥,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温馨。
教师点评
文章立意新颖,将“别让同情泛滥”作为观点,从少一些同情的角度来谈如何处理同情者与悲伤者的关系。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要警惕错位的同情。随后,从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两个角度分析了现象产生的原因。而后,基于原因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收敛错位的同情。然而,作者并未就此收笔,而是通过杜甫、托尔斯泰的例子进一步补充观点:别让同情泛滥,更因为有一些悲伤只容许我们仰视。这将议论推向了一个新层次,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高度。结尾辩证思考,再次点题。(忻微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