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同情

时间:2024-05-09

人类对悲伤者往往会产生同情,这种同情的情感普遍而又强烈。但是有时,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内心真正的悲伤。在这种情况下,同情虽也有慰藉的作用,但终究无法直击悲伤者内心深处。因此我认为,在表达同情的同时,也应去真正理解他人的苦楚,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字经》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对悲伤者的同情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它往往可以给悲伤者以慰藉和希望,使他们重新振作。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幅降低悲伤者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有着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

然而旁观者终究是旁观者,他者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太可能完全体会悲伤者真正的伤痛所在。即便是再有同理心的人,亦无法保证一定能明白悲伤者的伤心事。甚至,旁观者的同情还有可能加剧悲伤者的悲伤,好心办坏事。

战国时期,楚国百姓卞和发现玉石并将之进献国君,结果反因当时的匠人缺乏慧眼而遭受酷刑。有人发现他在山下大哭,那些行人还以为他因残疾而哭,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不为人理解的悲伤,哭得更加伤心。由此可见,尚不了解情况便急于同情他人,很可能適得其反,在不经意间再次触及悲伤者痛处,使其痛上加痛。再如唐代柳宗元所写的《捕蛇者说》,倘若他因同情蒋氏而上书为其废除蛇役,那么蒋氏所面临的,恐怕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这也恰恰证明了作为旁观者,在不了解悲伤者真正伤心事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情,甚至有可能将悲伤者推向更加悲惨的深渊。

所以,同情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应该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他人施以同情。

首先,在面对悲伤者时,我们应先询问悲伤者本人或是那些了解情况的人,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后再设身处地地为其考虑,真正体会他们的伤心处,从而使自己的同情有的放矢。其次,在将自己的同情化为实际行动时,做到想悲伤者之所想、急悲伤者之所急,而非仅凭自己的想法或经验想当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悲伤者解决问题,让悲伤者得到安慰,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让世间的悲伤者越来越少!

教师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老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高分作文。首段引出现象,直接表明观点,立场鲜明。接着作者阐明了同情的积极价值,并抛出了问题:错位的同情可能适得其反,并以卞和及《捕蛇者说》中蒋氏的故事加以证明,有理有据。之后,作者顺势点明文章观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施以同情,并给出了具体的做法参考,让文章具有了现实意义。(忻微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