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顾萍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无事生非的人是因为他们无所事事;有人说,无事生非的人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有人说,无事生非的人是对世界还有所要求。
题目解析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无事生非”。怎样叫无事生非呢?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事情的确没有仔细追究的价值和意义,一种则是“大众认为”事情不必要追究。前者往往是琐屑小事,可能是个人利益一时的得失,甚至可能是一句无关紧要的口角,只为争个谁先谁后的所谓“面子”;后者则可能是与国与民有关,只不过被大众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没有计较的必要,只有小部分真正具有长远眼光、心系社会的人才会关注、会呼吁、会行动,由此引来庸人“多管闲事”“无事生非”的评价。
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无事生非”的类型。
第一种:无事生非的人是因为他们无所事事。我们姑且将这一类无事生非者称为“闲人”。在同学们所熟悉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的话:“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无恶意的闲人”们,饭后无所事事,对他人的事情指手画脚,或者仅仅是将其当作故事、谈资,以满足自己内心的窥私欲或隐秘的优越感。他们的无所事事,可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可能是目光短浅,根本看不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类无事生非者往往是庸人,他们的无事生非也不过是因为无聊,既无好心,也无恶意,然而于社会的长远来说是不利的。除此以外,写作中也可以考虑在较为黑暗的时代和社会中,那些“有恶意”的无所事事、无事生非者。
第二种:无事生非的人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类情况是中性的,“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无所谓好坏,因此,写作假如要由这部分材料入手,可以考虑如下方面:为什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哪方面的能力?什么样的环境会让人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怎样证明?什么样的能力有证明其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由谁或由什么来判断?判断一定准确吗?
第三種:无事生非的人是对世界还有所要求。有所求即意味着对人有希望,对未来有眷念,对世界有关注,那么,写作中可以重点考虑:这些人是怎样的人?他们要求什么呢?为此自己又愿意付出怎样的努力?世人将仍以“无事生非”评价他们的言行吗?狄金森在诗中写,“许多疯狂是非凡的见识”,会被“用一根锁链对付”,那么,关于“无事生非”的人,什么人才能理解他们?什么时候,世界才能发现并承认他们的价值?而“用一根锁链对付”那些有非凡见识的人的社会是怎样的?如何去改变它呢?此时,无事生非者是先驱吗?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材料里都是“有人说”的,这个“有人”是什么身份,是怎样的人?这些人抱持了怎样的心态说那些“无事生非”的人?这些“有人”在别人眼中是否也是“无事生非”的人?
材料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角度,大家在对材料进行全面解读后,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角度切入写作。
若写记叙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记叙过程中,尽量以细节突出其中的矛盾冲突。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在所有人相信“地心说”时,哥白尼坚持“日心说”。
运用示例
鲁迅看到了黑暗社会中的种种陋习、恶劣的风气、民众的麻木,他也看到了因战事暂时停歇而看似“今逢四海为家日”的平静下燃烧着的地火。于是他呐喊,用尖锐的笔调抨击、讽刺,这不正是一些人眼中的“无事生非”吗?无论是马丁·路德·金还是曼德拉,哪个不是在和平年代人们表面的“和谐共存”下揭露了丑陋的种族歧视?哥白尼冲破教会的禁锢,在所有人都相信“地心说”而相安无事时坚持“日心说”,这不就是“无事生非”的典例吗?———南京师大附中高三黄紫琪
适用素材
陈法庆,浙江一农民,因为热心环保事业而闻名全国。2003年,由于“东苕溪污染问题”,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环保局被陈法庆告上法庭。但法院裁定:由于污染和原告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陈法庆不具备原告资格,不予受理。陈法庆认为,这起官司说明建立环保公益诉讼的法律制度刻不容缓。“只有将绝大多数的群众发动起来参与环保治理,污染企业才会像过街老鼠一样,无处藏身。”
运用示例
当村民们被问及如何看待因村口河流被污染而状告政府的陈法庆时,他们的态度惊人的一致:
“这个人就爱没事找事。”
“和政府打官司,想都不要想哟!”
在村民眼中,陈法庆是一个喜欢无事生非的人。仅仅因为下游的河水变色,他便起诉了上游的印刷厂,乃至当地政府。———一考生
适用素材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运用示例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这样写道:“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愤怒的态度正是一种“无事生非”。在一片死寂的粉饰太平中,“无事生非者”是以怒吼打破这片寂静的人。他们揭穿“无事”的表象,让血淋淋的社会问题暴露在空气中。———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冯一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