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杨睿
飞花满天,衣袂飘飘的才女正在风雅地行着飞花令,吟出的每一句诗词都在水面漾起澄澈的波纹。
这是前不久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舞美,古色古香的布景,融贯古今的选题,满腹诗书的选手,使人恍惚间回到了鼎盛的泱泱大唐、繁荣的汤汤两宋,与文人才子们一同吟诗诵词,浸染于汪洋恣肆的传统文化中。节目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随之掀起一阵“诗词热”。
然而,也有许多人不以为然,冠以“娱乐至死”“浅薄流俗”之谓,认为这不过是良好的包装制作使然,实质仍是取悦大众的娱乐节目,于文化传承无益;依靠明星效应和人们对该类节目的新鲜感,可以短时间催生“文化热”,但热度不久定会退去。
我以为不然。文化之于大众,正如云之于青天水之于瓶。没有大众作为承载者,文化是难以传承的。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中谈道:“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各类文化节目打破成见束缚,一反娱乐浮夸之风,将原本有些枯燥的传统经典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引起社会共鸣,就是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给尘封的文化经典重新注入活力,使其融入当今生活,这本就是一大成功。
再者,只要能使大众接触传统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文化深入人们的生活,使其融入当今元素进而得以发展。“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身边人纷纷学习、讨论文化经典的氛围下,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一浪潮中,学习传统文化。
或许有人会说,融入了当今元素的传统文化不就失去经典的意义了吗?不然!要知道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雅文化正是由俗开始,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经典。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刚刚兴起时,不过是“诗余”,是不被纳入正统学问的,只可在酒宴时让歌女传唱。然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样式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加入创作行列,赋予词自己的价值情怀。由唐至宋,词的创作日臻成熟,其内容、思想与艺术价值也飞跃发展,成为中华经典文化中灿烂的明星。今日我们读来典雅隽永的《诗经》,也是脱胎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歌谣,经采集编纂而成了经典文化。何也?因为贴近生活,与每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所以才能不断更新发展,从而充满活力地广为流传。因此,不必将文化束之高阁,使其真正深入人心才能让文化不竭发展。
文化起源于大眾,发展于大众,依托于大众,回归于大众。云无青天不得显其飘逸,水无瓷瓶不得见其澄澈。文化回归大众才是自然的发展方式,每个人血脉里隐藏的文化记忆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唤醒。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话题本身就是“巧将经典翻新意”的“诗词热”现象,作者针对某些人的“取悦大众”之谓、“于文化传承无益”之说,转化视角,翻新立论,提出“给尘封的文化经典重新注入活力,使其融入当今生活,这本就是一大成功”。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更是巧妙引用朱自清“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的观点,进而以《诗经》、宋词为例,翻新表达雅俗文化之演变,借以强调“不必将文化束之高阁,使其真正深入人心才能让文化不竭发展”,可谓条理清晰,也体现了作者广博的阅读积淀和娴熟的素材运用功力。(程振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