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家

时间:2024-05-09

刘阳

中国人对故乡始终格外重视。“老家”二字一出,凭空便能咂摸出几分愁喜滋味。“我老家是某县某某乡,村东口有两棵大枣树……”这风尘扑面的字句含情带恋,不免让旁人也生出归意。可若你说:我老家是某市某小区,门口是哪个超市,倒是有些隔膜与淡漠。

所以说,“家”字前冠上一“老”,其中深意,“新时代”的小辈是难以觉察的。似乎唯流传千年的那份沉淀才配得上这份沉甸甸。老家,不只是地域名词,亦为文化符号,再细点,代指“乡村”似乎也未失偏颇。

对中国人来说,将老家珍而重之的缘由似乎不曾被时光浸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它自然,它与生灵共存,它健气依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闲适,它恬淡,绝无案牍之劳虑;“夜雨剪春韭,新炊问黄粱”,它情真,间关千里阔别廿载又奈它何?细观之,现代水泥森林中的穴居者们,心心念念的不也相同?不只,不止。“老家”,又或是“乡村”,某种意义上已上升、浓缩,进而融入华夏血脉,乡愁文化古今贯之,不胜枚举。甚至逍遥如谪仙人,也留墨“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安土重迁”几乎或隐或显于每个人的身上。

但老家是真的老了。它封闭,因而敌不过火车巨轮的轰鸣;它疲缓,因而输给了机器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废弃、童叟的留守,让我们文明的始源“空心”。恍然忆及山东村民一次略带血腥的“拒迁平改房”事件,方式暂抛不论,那嘶吼中,或许也藏着对老家、对乡村文明的捍卫。我们期待经济腾飞,我们也渴望村落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在文明断裂的巨壑面前,我们的返朴愿、田园梦、故乡情又该何去何从?

老家老了,但还是家。中国从乡村老家中走出,也从未走出。即使中国真正完成城市化,每个蜗居于水泥立方的人心中,恐怕也仍流淌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乡韵,抖动着“瓦楞上枯草断茎”的乡愁。陈寅恪先生说过:“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城乡不论,每一个中国人大约都不会愿意失去“老家”,哪怕是那些诞于城市仅咿呀《回乡偶书》的孩童。如何让“老家”的“家”添二两亲切,“老”减三分衰败,让新型乡村承衣钵开新命,或许是我们未来要走的很长的路。

佳作点评

本文是篇上乘之作,有三大特色:其一,关涉现代化进程中与传统所产生的矛盾问题,有现实意义。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小作者在这里提出乡村发展问题,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其二,积淀深厚。作者在写作中信手拈来一些古诗文,“若合一契”,没有斧凿之痕,可见其积累之丰厚、运用之熟练。其三,语言丝丝入扣,让读者在不经意中走入作者的情感。如开头对“老家”的解读、文末对“老家”与“中国”关系的分析,均能让读者深思。

(郜广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