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侯美玲
张香桐(1907—2007)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存实力,南京各大机关纷纷转移至西南地区。时年30岁的张香桐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难当头,研究所面临随时被毁的危机,张香桐主动请缨护送珍贵图书和仪器奔赴安全地带。
从南京到桂林,一路上,张香桐和另外一名同事冒着枪林弹雨悉心保护着图书和仪器。到达广西境内时,两人决定在丹洲地区的一座江心小岛暂时停留,岛上一座破败的小庙成了图书和仪器的临时避难所。
在小岛上的第二天,張香桐早早起来将小庙打扫得一尘不染。当另外一名同事醒来时,张香桐正在显微镜下观察动物组织切片,香案上已放了好几页观察结果记录。同事惊奇地问道:“你是准备在这座破庙里搞科研吗?”张香桐回答道:“是呀!战争不知道要持续多长时间,与其整日惶惶不安、无所事事,不如静下心来搞研究。”他指着桌上的标本说:“你看,这些常用的动物脑组织切片标本我一直随身携带,一路走来,它们毫发无损。”
江心小岛如同世外桃源,丝毫没有受到战争影响,张香桐得以专心致志做研究。在显微镜下,他仔细观察刺猬脑干内细胞核团的组织和特点,然后详细绘制细胞写真图。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香桐在集市上买到一只穿山甲,便专门对穿山甲的脑结构展开一系列研究。
半年后,研究所通知两人前往良丰地区。此时,张香桐已经完成了对刺猬脑干内细胞核团的观察研究,并写就一部专著。在对穿山甲的脑外部形态和组织切片的研究中,张香桐有了意外发现———穿山甲的锥体束交叉水平明显高过其他动物。在破庙中,张香桐的神经解剖学水平也有了飞速提升,他甚至能将每种动物的神经结构和周围组织倒背如流。
选自《做人与处世》
素材解读
能够成为行业顶尖人才的人无不具有这样的品质:他们善于抓住一切时间,善于摆脱诱惑与杂念,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这种品质是匠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的核心因素。
适用话题
专一、杂念、坚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